(處方)女貞子、旱蓮草、何首烏各扣克,枸杞子、巴戟天(或淫羊藿)各15克,麥冬、山茱萸各12克,陳皮3克。
脾胃素虛便溏者何首烏量減半,酌加白術6克或砂仁3克1陰虛有熱,出現五心煩熱、脈細數者加黃柏、知母各6克5下赤白帶者加山梔炭6克。(製法)湯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6劑為1療程,一般需治療1-3療程。
(療效)經治38例,痊愈28例,好轉8例,無效2例。(資料來源)廣西中醫藥,1987,60。
按:正常女性從發育成熟開始,陰道均應有少量帶下,至49歲左右絕經後1-2年逐漸竭止,中醫認為這是腎氣旺盛,脾氣健運,任帶通調,陰液布露胞宮,潤澤陰道的一種生理現象。若因孕、產、乳等各種原因耗傷精血,則可致帶下異常的各種病症。其以精血不足、津液斷流是發生帶下過少的根本原因,治之當以滋腎填精、養血潤燥為主。
現代醫學認為,生理帶下是在卵巢、腎上腺皮質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宮頸、宮體內膜腺體分泌的粘液和陰道壁的滲出液混合而成。陰道分泌物的減少常與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水平低下有關,其直接原因為宮頸、宮內膜腺體萎縮和陰道細胞角化。滋腎潤燥湯中以滋腎補腎藥為主,據藥理研究證明,補腎藥中多數有類激素樣作用,因此可以促使帶下量增多,增強陰道的潤滑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
(處方)黨參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澤蘭15克,車前子15克,鹿角霜15克,巴戟15克,桂枝15克。
(用法)湯劑,水煎服,連服5劑。(療效)舉驗案1例。(資料來源)吉林中醫藥。按:該例由於腎陽不足脾失溫煦,脾虛濕盛白帶增多,水、血互瘀,經絡不暢故經行腹痛,經水後期。故以黨參、白術補脾,當歸、川芎、桂枝理血溫經,茯苓、澤蘭、車前通經利水,鹿角霜、巴戟補腎壯陽,脾腎同治,水血共調,故能獲效。
(穴位)次髎。
寒濕型配命門穴加灸;陰癢者配蠡溝穴;濕熱型配三陰交。
(針法)囑患者取俯臥位,穴位常規消毒,取2-15寸毫針,針尖朝下肢方向斜刺(45。)快速進針,得氣直達少腹或前陰部。寒濕型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鍾左右,中間行針兩次;濕熱型施提插撚轉瀉法,留針15分鍾。針後均帶針拔火罐,留罐15分鍾,寒濕型火力大些,隔日針1次;濕熱型火力小些,一日針1次。7次為1療程,中間休息5天,再進行第二療程。
(療效)經治36例,痊愈27例(陰道分泌物轉為正
常,半年未複發),顯效9例(陰道分泌物基本轉為正常,但每遇勞累或生氣又稍增加者)。總治愈率為作%,顯效率為25%。
(資料來源)河南中醫,1985,6。按:白帶是婦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祖國醫學認為本病與肝、脾、腎三髒有關。仲景雲:“帶下有餘,皆為濕化……。”針刺次髎穴,根據症情施用補或瀉的手法具有通調腎與膀胱之氣而化濕邪的作用。次體穴位於第二)骶?後孔中,針刺可以直達病所,阻止濕邪下注胞宮的通道;針刺和拔罐結合,可溫遒經絡,調和氣血,祛除濕熱寒邪,加之辨證配穴,即可達治帶目的。
(穴位)主穴:十七椎下,腰眼。配穴:用八體穴周圍之絡脈。(針法)患者取俯臥位,全身放鬆,局部常規消毒,用消毒之三棱針迅速刺入穴內,出針後立即拔罐,約5-10分鍾。之後用2%碘酒棉球消毒針孔,根據病情3-5天複診一次。
(療效)經治帶下病120例,痊愈80例,顯效22例,好轉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5笏。(資料來源)陝西中醫,1984,7。按:帶下病為婦女生殖器官多種炎症疾患所致。中醫認為病因以寒、虛、濕熱為主,病機與脾、肝、腎三髒及帶、督、任、衝四經脈有直接關係,所以治療時,取經外奇穴十七椎下及腰眼穴為主,配以屬足太陽膀胱經的八髎穴,因三者皆位於腰與骶部,實為督、帶、衝、任諸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絡聚會集結之處。髒腑氣血失調,衝任虛損,累及帶脈,即可通過經脈的傳導功能反應於諸絡脈聚集的腰骶部。因而采用刺絡拔罐法,可使氣血通暢,經脈流行,髒腑調和,帶下自止。
(穴位)主穴取關元,氣海,歸來。肝鬱帶下(經前乳房脹痛及小腹、脅肋脹痛明顯,心煩易怒,月經色黯塊多)配穴取肝俞、血海1腎虛帶下(腰痛、頭暈耳鳴)配穴取腎俞、命門;脾虛帶下(納差乏力)配穴取脾腎。
(針法)用快速進針,補法,得氣後不留針。日1次,10次為1療程。
(療效)共治療144例,經治1-2個療程,106例治愈(帶下正常,不外溢體外,臨床症狀消失,半年未發),32例好轉(帶下量減少,臨床症狀減輕或消失)。治愈者大多在針3-5次時即見顯效。
(資料來源)浙江中醫雜誌,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