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倉內天心所寫的《茶之書》中,有這麼一則有趣的故事:
茶師千利休看著兒子少庵打掃庭園。當兒子完成工作的時候,茶師卻說“不夠幹淨”,要求他重做一次。於是,少庵又花了一個小時掃園。然後,他說:“父親,已經沒事可做了。石階洗了三次,石凳也擦拭了多遍,樹木也灑過了水,苔藤上也閃耀著翠綠,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麵。” 茶師卻訓斥道:“傻瓜,這不是打掃庭園的方法,這像是潔癬。”說著,他步入園中,用力搖動一棵樹,抖落一地金色、紅色的樹葉。茶師說:“打掃庭園不隻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
千利休其實是告誡兒子,做事太苛求絕對完美的心態與做法,不僅違背自然,也往往使我們離完美更遠。
英國傑出的科學家巴貝吉是電子計算機研究的先驅者。他研製成功了一種能計算多項式的機器——差分機,提出了計算機自動運算的思想,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計算機設計圖紙和手稿。
他有很高的天分。剛進大學,他在數學上的造詣就超過了數學教授。他對數學有特殊的敏感。圖形給他以美感,數字給他以歡樂。
他從一個夢中得到啟發,製造出了一台計算多項式的差分機。他從自動提花機中得到啟示,提出用穿孔卡片的方法給計算機下達指令。這種讓機器自動運算的卓越思想,是現代計算機的靈魂。
但是,他孜孜地研究了幾十年,終其一生,隻造出了一台小型差分機。他曾全力從事大型差分機的研究工作,耗費了銀行家父親留給他的大筆遺產,也耗費了英國政府給他的大筆資助,最終卻沒有研製成功。 他從事解析機的研製工作長達40年,最後也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 除了留下畫有幾百萬個零件的圖紙和一大堆科學史家可能感興趣的筆記外,他始終沒有造出一架真正的計算機。就研製“自動計算的機器”這個目標而言,他是一個不幸的失敗者。
他不是造不出來,瑞典人中茨在巴貝吉的基礎上,用兩年的時間就造出了一台差分機。這台機器在巴黎展覽會上獲得了金獎。這說明,巴貝吉完全有可能設計並製造出有相當計算能力的機器來。
巴貝吉的失敗有自身的原因。巴貝吉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對大型差分機的設計,完善了還要再完善,修改了還要再修改,改進了還要再改進。
每一次,他的修改還沒有完,他便又產生了新的想法,製定新的目標,又開始研製更高級的解析機。初戰沒有告捷,就又擺開陣勢,開辟規模更大、任務更加艱巨的第二戰場。
第二戰場還沒有打響,新思想又開始在大腦中醞釀,思想如一匹永不停蹄的快馬,不斷地向前衝鋒,而絲毫不顧及輜重部隊和主力隊伍還遠遠地落在後麵。他的戰線拉得大長,而精力、財力是有限的。
他設計的機器遠遠地超過了當時的技術能力,他的目標遠遠地超出了自己的精力和財力。因此,他的設計雖然相當出色,但是機器卻終於沒有造出來。
巴貝吉的故事帶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如果凡事都要求考慮得很完美以後才願意付諸行動,那麼往往會影響我們做事的效率和結果。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為什麼會“三年不成”呢?有人歸結為膽小,有人歸結為背景不足。其實關鍵往往是思考得太多、太複雜!
秀才都思考些什麼?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造反”開始入手如何籌備,誰出錢誰出力?兵器打造準備了多少,夠不夠用?先攻哪裏,再攻哪裏?如果攻不下怎麼辦?攻不下又分好幾種情況,出現每一種不同的情況又怎麼辦?如果被官兵事先發覺了怎麼辦?如果家屬受到牽連怎麼辦?糧草輜重的供給怎麼辦?如果……
第二,“造反”取得小勝後,如何穩固根基?怎樣安排家屬隨軍?如何安撫民心?誰負責哪一塊,能不能做好?如果官軍派大軍來圍剿,怎麼打?打得過怎麼樣,打不過又怎麼樣?如果造反一開始就失敗了,怎麼脫身?被抓住了又怎麼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