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工作中最有用的效能工具(1)(2 / 3)

製訂計劃的時間 執行時需要的時間

第一批項目

製訂計劃的時間 執行時需要的時間

第二批項目

信息過濾器

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被鋪天蓋地的電子郵件搞得疲憊不堪,更可怕的是,它們常常會分散我們工作的注意力,為我們做正確的事帶來很大的幹擾。為此,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有效過濾次要信息,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信息上。

世界每時每刻產生的新信息充斥於每一個角落。據美國某研究機構專門的統計,全世界僅一天正式發表的論文,如果要你一個人全部看完(假如你能將其全部看懂),大概要1100年!然而,在這龐大的信息流裏,真正對你有用、有價值的信息其實為數很少。以致許多企業家感慨:“資料太多,資訊太少!”由此可見,我們要在信息社會達成自己的目的,不僅要懂得“占有”信息,還要懂得讓你手頭掌握的信息變得有意義,能夠為己所用。

在了解信息過濾器之前,我們先來介紹“占有”信息的四種主要方法。

1.閱讀法

通過快速閱讀文書、報刊等獲取信息。運用此法注重在一個“快”字,可以在閱讀時不考慮其他事情,但要盡可能多接觸相關的資料。

2.捕捉法

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甚至電話、會議等渠道來捕捉信息。運用此法要注意保持客觀的態度,聚精會神地聽,了解說話者的意思,把握其意圖。

3.調查法

從各項社會實際工作中收集信息,要掌握調查方法,進行縝密的調查。一些全球出名的公司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杜邦、IBM等都非常喜歡到最佳作業典範企業進行現場調查。它們的理由是可以得到更為真實的第一手材料。

4.交換法

用你自己所擁有的信息與別人進行交換,以獲取對方的信息。有人說:“你拿一個蘋果與別人交換蘋果,你隻得到一個蘋果。但你拿一條信息與別人交換信息,那你就得到兩條信息。”

但是,如果我們隻會“占有”信息,而不將無用、無效的信息過濾掉,那麼我們將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中,永遠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目的。未經過濾的信息猶如“消防栓中噴出來的水”,既不純淨又不鮮甜。那麼我們要想“喝到鮮美的純淨水”,就該使用“信息過濾器”。在使用“信息過濾器”時,我們應注意按照以下的順序將大量的信息一層層過濾。

依照信息過濾器的所示流程,我們可以篩去一些無關的信息,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要目的上。

80/20 法則

80/20法則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即投入與產出、努力與收獲、原因和結果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關係。小部分的努力,可以獲得大的收獲;起關鍵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個組織的產出、盈虧和成敗。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1848~1923)偶然注意到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於是潛心研究這一模式,並於後來提出了著名的80/20法則,即二八法則。

帕累托研究發現,社會上的大部分財富被少數人占有了,而且這一部分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與這些人所擁有的財富數量,具有極不平衡的關係。帕累托還發現,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而且也是可以提前預測的。

於是,帕累托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歸納出一個簡單而讓人不可思議的結論:如果社會上20%的人占有社會80%的財富,那麼可以推測,10%的人占有了65%的財富,而5%的人則占有了社會50%的財富。

這樣,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讓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結論:一般情況下,我們付出的80%的努力,也就是絕大部分的努力,都沒有創造收益和效果,或者是沒有直接創造收益和效果。而我們80%的收獲卻僅僅來源於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隻帶來20%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