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如一方投水之石,擊破了平靜而死寂的水麵,激起了圈圈擴展的漣漪,為疲倦的沙丁魚群注入了蓬勃向上的動力;鯰魚就如同一針興奮劑,神奇般地顯示了強大的外驅力,調動了沙丁魚群蟄伏的潛能,獲得了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奇效,可以說是一劑整飭懶散、激勵後進的靈丹妙方。
捕魚如此,管理亦如此。在企業界和社會組織中,“鯰魚效應”是應用極為普遍的一條管理原理。“鯰魚效應”常常被引用到企業管理中去,並逐步演變為一種組織內的競爭機製,在根治組織活力缺失方麵有著很好的效果。
在管理中,我們常會發現,一個企業如果人員長期穩定,就會缺少新鮮感和活力,產生惰性,出現組織內部人浮於事、缺乏效率等情況。一個企業組織的成員通常由三種人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幹才;二是以公司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三是終日東遊西蕩,拖企業後腿的蠢材或廢材。如何使用這三種人呢?我們可以運用“鯰魚效應”,即引進一些個人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有著較強的個人感召力的人,讓他們在組織中可以擁有一定範圍內的權力,依靠個人魅力去帶動和激勵組織中的其他人員。他們新官上任,公司上下的“沙丁魚”們立刻產生了緊張感。
“你看新主管工作速度多快啊!”“我們也加緊幹吧,不然要被炒魷魚了。”這樣,通過提升“鯰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帶動和刺激整個組織的其他人員,克服組織惰性,從而在組織內部形成一個人人向上的良好競爭氛圍,整個公司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形成了。
在成功的企業中都有內部展開競爭的辦法和途徑。
海爾的“賽馬不相馬”,是海爾人力資源戰略成功的一個標誌。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海爾所有崗位都在參考日常競爭,崗位是擂台,人人可升遷,而且向社會開放。競崗沒有身份的貴賤、年齡的大小、資曆的長短之說,隻有技能、活力、創造精神、奉獻精神之比。在海爾升遷不是夢,通過拚搏競爭,普通而有能力的員工可升遷為管理人員,平凡而有才華的農民可以走上領導崗位。海爾“賽馬不相馬”的用人機製,改革了傳統的用人方法,堅持用競爭上崗的辦法選人才,在賽馬場上挑駿馬,實現了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現代用人新境界。
鯰魚效應對保持組織體製活力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人們常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如果一個公司的管理體製不及時引入新的刺激,就會產生疲勞現象,就拿公司職位設計來說,如果一個公司的組織機構是一個長期處於靜態的人才結構,一名員工甚至可能一輩子都固定在一個崗位上,那麼,這很容易使員工產生惰性,使人才的潛能被封閉,創造性被禁錮,因而影響組織活力。企業可以“鯰魚效應”來引入一種“動態管理”機製。例如,企業中的員工如果能橫向流動、縱向流動;能左能右、能上能下;崗位異動、擇優上崗,即不同人員、不同專業、不同年齡、不同崗位和不同職業之間的相互流動,就可以產生顯而易見的優勢。一是形成工作經驗與工作方法的交流效應;二是形成不同信息、觀念和思想的交流;三是員工對工作產生的新鮮感、使命感、滿足感;四是使組織機構增添活力,產生開放性的係統結構。一個發達國家的政黨人才流動率應保持在15%左右,過高過低都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樣,如果一個企業沒有一定比例的員工流動,那麼企業就會進入死亡狀態,即成為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