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黑色的六月高考,在家長老師和孩子們萬分希冀下漸漸離場,三天的高考轉瞬即逝,彈指一揮間。
高考結束了,有人歡喜有人愁,那些憂愁的人自然是那些平常不努力,隻想著投機取巧之人;歡喜之人自然是對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之人。當然,張鬆等人自然屬於那種歡喜之人,因為他們全部都被皖北大學錄取。
高中的學生生涯已經結束,他們都擁有著一個長長的假期,這不,錄取通知書下來後,他們就商量好決定充分利用這個沒有任何憂愁與煩惱的假期去度假。他們自然而然把目光抬向了九華山,想去一睹九華山的人文與風采。
九華山天開神奇,清麗脫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蓮花佛國”之稱。境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蓮花,千姿百態,各具神韻。連綿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為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有機融合的典範。景區內處處清溪幽潭、飛瀑流泉,構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還有雲海、日出、霧淞、佛光等自然奇觀,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譽。
九華山氣候溫和,土地濕潤,生態環境佳美。又四季分明,四時之景不同。春天,滿山吐芳,百鳥和鳴;夏天,佳木繁陰,穀風清涼;秋天,層林盡染,別富情趣;冬天,瓊樓玉宇,超然空靈。四時美景不同,讓人歎為觀止。
九華山以地藏菩薩道場馳名天下,享譽海內外。公園719年,新羅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99歲圓寂。因其生前逝後各種瑞相酷似佛經中記載的地藏王菩薩,僧眾尊他為地藏王菩薩應世,九華山遂辟為地藏王菩薩道場。受到地藏王菩薩“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感召,自唐以來,寺院日增,眾僧雲集,香火之盛甲於天下。長期以來,各大寺廟佛事頻繁,晨鍾暮鼓,梵音嫋嫋,朝山禮佛的教徒信眾絡繹不絕。
九華山文化底蘊深厚。晉唐以來,陶淵明、李白、費冠卿、杜牧、蘇東坡、王安石等文壇大儒遊曆於此,吟誦出一首首千古絕唱,黃賓虹、張大千、劉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揮毫潑墨,留下了一幅幅傳世佳作。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寫下了數十首讚美九華山的不朽詩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成了九華山的“定名篇”。
眾人駕著車攜帶者自己的“家眷”雄赳赳氣昂昂來到九華山。
一下車,引入眼簾的是一葉醒目的綠色,給人一種寂靜神秘之感。如一隻刻滿圖案的螺舟被擱淺在水邊,依在一潭清幽裏,不肯離去。潭水如清潤的碧玉,在身邊溫婉;花兒如發簪上的簪花,嫵媚地開著,以一種淡定的姿態臥在一個碧綠的夢裏,寂靜無語,無悲亦無喜。
扇形的葉片上有一些細細的脈絡,那麼清新地伸展著。葉片嫩嫩的,綠綠的,柔柔的,上麵有一些細細的絨毛,映著陽光的,軟軟地透著一層質感。它們貼在古樹的表層,以纖巧的姿態展示著新生的美麗。
也許一切生命在很青春或很得意的時候,從來不會有誰去關注它的珍貴,而隻有在它接近蒼老或者處於某種困厄的時候,才意識到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超越生命的高度,能夠創造出第二次生命。而生命的魅力隻有在與蒼老相擁時才得以發現,生命的高貴隻有在與困厄挑戰中才得以體現,生命的價值隻有在與強大壓力的抗爭中才得以彰顯。就像這蒼老的古樹,這嫩綠的葉片,不正是在與困境的竭力抗爭中才得以完成它的壯美,才得以向天地之間證明生命偉大得不可以輕視嗎?
風輕輕地吹過來,花兒微微搖曳,很溫柔,很恬靜。俯身拾起一縷馨香,植在靈魂深處。於是,馨香如夢,走入淡定……
眾人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忙著拍照留影,臉上的笑容從未間斷過。這是一種滿足,對自身的滿足,對大自然的滿足,對生命的敬畏……
相比眾人而言,張鬆此時卻滿懷心思,因為他有太多的疑問,太多的疑惑想要去解答,他想要追求那虛無縹緲的答案。在他心裏,總有個聲音一直在呼喚他,來到這裏,那個聲音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顯,每當進一步,他就會激動一分,他相信,要不了多久,也許在下一秒,他就會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