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兩日,正是十月初八,一個諸事皆宜的黃道吉日。
這早上借宿在長安表叔家的書生餘高封約了兩個一同趕考的好友,打算去東市買些好點的筆墨紙硯。
再過十餘日,就是秋闈開考的日子,自然應該早作準備。
餘高封三人才進東市,迎麵卻看到前段時間才認識的陵北考生黎孟步子飛快,往外行來。看其匆忙的樣子,隻顧低頭趕路,連幾人就在麵前,都沒注意到。
以為黎孟遇到了什麼急事,餘高封喚住了他問:“伯初兄這是欲往何處而去?”
伯初是黎孟的字。
陡然耳聞有人叫自己,黎孟抬頭就看到了餘高封三人。與餘高封預想中不同,隻見黎孟看上去並沒有半點焦慮,反而還帶著喜色。
餘高封字子貴。
黎孟看到餘高封三人,大喜道:“子貴、少元、叔明三位也是過來買書的嗎?我正想回去取些銀子,若是幾位有多的,可否先借幾兩給黎某,回去定立即歸還絕不拖欠!”
餘高封三人一怔問道:“買書?買什麼書?”
見此黎孟就知道餘高封三人還不知情,想到方才看到的情形,按捺不住欣喜,告訴幾人道:“東市新開了一家文昌書坊,裏邊的書不僅印得非常好,而且價格也很低!我今日過來原沒想著買太多東西,故身上隻有十幾兩銀子,奈何看書坊裏的書,卻有好幾本都想買下,若幾位兄台身上有多的銀錢,弟可以立即與三位過去一看。”
若是買平日家用之物,十幾兩銀子其實已經不少了,但是求學用的筆墨紙硯卻都很貴,十幾兩銀子自然不算什麼。
而書自然就更貴了,許多還是有錢都買不到的。
因此一聽是書,又是讓黎孟如此心動的書,眾人自然也不想錯過,當下家境比較好的餘高封就道:
“若隻是幾兩,我這裏應該有多的。”
“太好了!子貴、少元、叔明三位兄台,請隨某往這邊。”
同是進京趕考的學子,眾人都十分注重名聲,絕不會因這幾兩銀子就賴賬不還的。
這也是餘高封爽快答應的原因之一。
過了兩條街,就到了東市書坊及賣筆墨紙硯的店鋪比較集中的一條街,遠遠的就看到前邊一個寬敞的店鋪門口擠滿了人。
見狀,黎孟道:“就是前邊了,想不到才一會功夫,就這麼多人了。我等還是趕緊過去,免得待會好書都給人買完了。”
餘高封想起一事,問道:“聽伯初之言,這文昌書坊裏邊有不少好書,不知這書坊是誰家開的,能拿出這麼多書來抄寫售賣?而且定價還低?”
如今並非如後世一樣,學子想讀書進學,有錢什麼書都可以買到。時下印刷都還沒有出現,所有的書都是依靠手寫以及傳抄,洛陽紙貴這一故事,就是抄書的寫照。
且因為書籍的貴重,大多都保存在各大世家或者名門望族的藏書閣中,除了世家子弟有得獨厚的讀書條件,其餘寒門學子往往想讀書都尋不到來翻閱,更別謄抄了。
因此一些寒門學子會選擇為書坊抄書,一來可以改善窘迫的經濟狀況,二來也可以在書坊多看些書。
如今餘高封一聽這新開張的文昌書坊中有不少好書,不免想到是不是藏書豐富的某個世家開的書坊了。即使不是名門貴族開的,其背後通常也少不了世家或喜好收藏書籍的名士支持。
這樣的人,都是值得去大力結交的。
故餘高封有此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