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播科學魅力(2 / 2)

傳統的幹預方法主要關注認知和社交方麵,這樣的訓練需要患兒的父母和主要看護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於翔認為,針對低年齡患兒,適當的感覺和運動訓練,比如學習拍球或者搭積木,或者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按摩,可能就會對他們整體的發育和成長起到幫助,是現有訓練方法的重要輔助和補充。

“也許很簡單的遊戲他們需要很多次重複才能學會,但是他們每個點滴的進步都會給父母疲憊的臉上帶來燦爛的笑容,這正是科研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的地方。”對於翔來說,這正是科學魅力的最好體現。

然而,於翔並不滿足於獨自享受科學的美妙。當年,她是在自己高中生物老師的引導下,初次領略到了科學的神奇和美好,如今,她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研究生導師。於翔喜歡那些對科學感興趣、有學習欲望而又善於學習的學生。“在我的團隊裏,進步最快、科研成果最好的學生是那些善於觀察、善於和他人溝通、並且善於學習他人優點的學生。每個人,不管多優秀,都有很多不知道的東西,隻有虛心、肯學、敢做,才會進步,才會成長。”

對於翔來說,科學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科研的世界是一直前進,從不停頓的,你隨時可以休息,但之後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追上前沿。”因此,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就格外重要。於翔的研究組有一個傳統,每年春節放假前她都會要求研究組的每個成員寫一張紙,記下自己今年完成了什麼,在哪些方麵進步了,明年的主要目標是什麼,5年以後的期望是什麼。“開始做這個功課的時候,很多同學覺得很不適應,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想要做什麼,而是在完成長輩為自己設計的人生路線,或者在隨大流。”於翔認為作科研興趣最重要,隻有想做才有可能做好。此外,在科研探索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這時候最主要的支撐就是對自己判斷的信任。因此,不管是人生道路還是科學研究,從一開始就要學會思考學會做抉擇,並且為自己的抉擇負責。從小事做起,慢慢地建立對自己抉擇的自信。

11歲便隨父母出國讀書的於翔小小年紀就自己做主,堅持要到英國完成學業。2005年結束了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的研究後,她又一次自己做主,回到祖國。常年在外的她回國之後又一次品嚐到了當年出國時語言溝通不暢的痛苦。“剛回來的第一年,中文說得很爛,日常生活沒問題,但是中文的專業詞彙完全從零學起。我記得剛回來參加中科院‘百人計劃’答辯,就有評委說,這姑娘研究做得挺好,怎麼講話這麼慢,好像很笨的樣子。”

10年的光陰轉瞬即逝,如今的於翔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懵頭懵腦的樣子。站在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台上的於翔,正身體力行地向更多的人播撒著科學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