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十字”
封麵故事
作者:齊欣
我的大部分工作,隻做一件事,就是提問。
從1990年開始,我所在的媒體部門,就設立專門的人員,跟蹤、評估一類獨特的人群和其一段獨特的人生軌跡:如何在國內受教育,如何選擇國外的學校,如何回來;然後,如何開始新的人生——無論他逐步知名還是默默無聞。
這獨特的人群,我們謂之“海歸”。而我所經曆的這些歲月,僅就編輯們提出的無數問題來看,本身就可彙為厚厚的故事集。
2年前,我們問的是:海歸還是社會的寵兒嗎?答案很明顯:那一期的大標題是我做的《海歸兄,歡迎進入平凡時代》(《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1月3日)。許多時候,我們都習慣地以曆史上的精英來激勵當今。從容閎時代開始,大家林立,多數人的理想就是報國、強民,將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緊緊扭在一起——我現在有機會到八達嶺,都會拐個彎去青龍橋火車站再看看詹天佑和他的鐵軌。進入新中國時期,值得自豪的海歸群體仍光芒四射仍不可勝數。但是,我們當代有些啥呢?你可以說,我們有張朝陽、李彥宏一代啊,由他們開始的黃金時代到今天還沒有結束啊。是的,難題恰恰在這裏——當代海歸,以群體而論,創業責任凸顯、社會責任弱化甚至可淪為後補。
如果此時,你憤怒地反噴:“有啥資格去評論一個艱難的創業者?”那你就“低”了。
沒錯!和前輩相比,當今生活環境更加多元,操心和付出加倍。但是,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裏的我們,依靠社會資源,獲取成就,最後仍需通過社會認同來得以證實價值,換個說法也就是要和社會的發展合在一起。這沒錯吧!所以,海歸創業,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整體的文化行為,而遠非簡單的個人選題。
於是,在編輯的心中,設問的時候是有一個“十字”的。“一豎”涉及的都是個人軌跡;“一橫”則是判斷你和你們這個海歸群體在當今社會中的位置和水平,並由之細化為心境和作為。
越是接近創業的成功,你就會越接近社會要求的核心。我堅信其最重要的就包含在如下:
* 引領的能力
* 公共的理念
* 愛
* 堅持
* 讓最有知識的員工掙到錢
隻看海歸創業的科技水準,這個時代漸漸遠去。此時此刻,海歸是怎樣的文化行為者和社會責任者,這會非常準確地在其企業文化、公司產品和個人名望三個標的物中無法作假地展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也不會隻需你多多感慨要做“國民企業”或者“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就能交差。
好吧,如果有一天,會聽到坐在對麵的我問這樣的問題:“你怎不能設計一款產品,杜絕路人的闖紅燈現象?”請不要驚奇。
作者係《人民日報·海外版》創業版主編、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