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三棱鏡
作者:卡爾·馬克思
1835年秋天,馬克思寫下了這篇畢業作文。當時,馬克思和他的同學麵臨著畢業後的深造和就業的問題,大家都在考慮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希望成為詩人、科學家或哲學家,獻身文藝和學術事業;有的人打算充當教士或牧師,幻想天堂的幸福;有的人則羨慕資產者的豪華生活,把舒適享樂作為自己的理想。
馬克思與其他同學的想法不同,他沒有考慮選擇哪種具體職業,而是把這個問題提高到對社會的認識和對生活的態度上加以考慮和回答。他認為,選擇職業是關係到個人生活目的和生活道路的重大問題。而最終,他把自己選擇職業最重要的原則定為:為人類服務。這是他的行為準則,也是他的人生信仰。
自然本身給動物規定了它應該遵循的活動範圍,動物也就安分地在這個範圍內活動,不試圖越出這個範圍,甚至不考慮有其他什麼範圍的存在。神也給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標——使人類和他自己趨於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尋找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神讓人在社會上選擇一個最適合於他、最能使他和社會都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有這樣的選擇是人比其他生物遠為優越的地方。但是,這同時也是可能毀滅人的一生、破壞他的一切計劃並使他陷於不幸的行為。因此,認真地考慮這種選擇——這無疑是開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願拿自己最重要的事業去碰運氣的青年的首要責任。
每個人眼前都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至少在他本人看來是偉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內心深處的聲音,認為這個目標是偉大的,那他實際上也是偉大的,因為神絕不會使世人完全沒有引導,神總是輕聲而堅定地作著啟示。
但是,這聲音很容易被淹沒,因為靈感的東西可能須臾而生,同樣可能須臾而逝。也許,我們的幻想油然而生,我們的感情激動起來,我們的眼前浮想聯翩,我們狂熱地追求我們以為是神本身給我們指出的目標。但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很快就使我們厭惡——於是我們的整個存在也就毀滅了。
因此,我們應當認真考慮: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正使我們受到鼓舞?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同意?我們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種迷誤?我們認為是神的召喚的東西是不是一種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來源本身,我們怎麼能認清這些呢?
偉大的東西是光輝的,光輝則引起虛榮心,而虛榮心容易給人鼓舞或者是一種我們覺得是鼓舞的東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竅的人,理智已無法支配他,於是他一頭栽進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驅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經不再自己選擇他在社會上的地位,而聽任偶然機會和幻想去決定它。
我們的使命決不是求得一個最足以炫耀的職業,因為它不是那種使我們長期從事而始終不會情緒低落的職業。相反,我們很快就會覺得,我們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的理想沒有實現,我們就將怨天尤人。
但是,不隻是虛榮心能夠引起對這種或那種職業突然的熱情。也許,我們自己也會用幻想把這種職業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無上的東西。我們沒有仔細分析它,沒有衡量它的全部份量,即它讓我們承擔的重大責任。我們隻是從遠處觀察它,然而從遠處觀察是靠不住的。
在這裏,我們自己的理智不能給我們充當顧問,因為它既不是依靠經驗,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觀察,而是被感情所欺騙,受幻想所蒙蔽。然而,我們的目光應該投向哪裏呢?在我們喪失理智的地方,誰來支持我們呢?
是我們的父母,他們走過了漫長的生活道路,飽嚐了人世的辛酸——我們的心這樣提醒我們。
如果我們通過冷靜的研究,認清了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難以後,我們仍然對它充滿熱情,我們仍然愛它,覺得自己適合它,那時我們就應該選擇它,那時我們既不會受熱情的欺騙,也不會倉促從事。
但是,我們並不能總是能夠選擇我們自認為適合的職業。我們在社會上的關係,還在我們有能力對它們起決定性影響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確立了。
我們的體質常常威脅我們,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視它的存在。
誠然,我們能夠超越體質的限製,但這樣一來,我們也就垮得更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是冒險把大廈建築在鬆軟的廢墟上,我們的一生也就變成一場精神原則和肉體原則之間不幸的鬥爭。但是,一個不能克服自身相互鬥爭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衝擊,怎能安靜地從事活動呢?因為,隻有從安靜中才能產生偉大壯麗的事業,安靜是唯一生長出成熟果實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