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調整產業布局 變運煤為輸電促進經濟轉型 實現可持續發展(3 / 3)

除上述“網對網”外送電力的形式外,在內蒙古,還有逾1000萬千瓦的“點對網”機組向華北電網和東北電網送電。包括大唐托克托發電公司、華能北方上都發電公司、京能岱海發電公司、華能伊敏發電公司等。目前,正是上述四個“點對網”電站實現了盈利,其他電廠普遍出現巨額虧損。這一方麵是內蒙古電網電價偏低,同類的電廠送華北網、東北電網和送內蒙古電網經營狀況迥異;另一方麵也是由於電力外送通道不暢,發電利用小時大幅下降造成。鑒於內蒙古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煤炭資源儲量,繼續實施煤電轉化、擴大電力外送能力,是必然的戰略選擇,而電力外送瓶頸依然成為製約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內蒙古的“煤從空中走”的策略在促進自身經濟發展,支持兄弟省市發展的同時,也緩解了煤炭外送帶來的運力緊張等一係列問題。同時,由於內蒙古國土麵積大,對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對較強,電力的直接輸出也減輕了周邊地區的環保壓力。

繼續大力發展電力外送無疑是內蒙古的訴求,而裝機富餘、輸送能力不足這一瓶頸已經清晰顯現。目前,隨著內蒙古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和現有市場的逐步飽和,內蒙古“網對網”、“點對網”的電力外送均出現大量盈餘,大量機組停機或低負荷運行。加快推進外送步伐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內蒙古電網是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管理架構外,全國唯一的一家省級獨立電網,在國家電網推動特高壓進程中,內蒙古盡管亦在規劃當中,但體製上的障礙需要相互接洽、溝通,而不能更為高效的規劃、實施。在爭取特高壓電網建設等方麵,相對於山西等國家電網所屬省網企業存在先天不足。

同時,在內蒙古的行政區域內,赤峰、通遼兩市的電網又屬於東北電網管轄,對於內蒙古協調統一發展亦存在掣肘。體製上的問題,使得內蒙古電力輸送形成條塊分割的局麵,在規劃發展上需要大量的銜接工作需要做。目前,內蒙古電網僅有兩條500千伏通道外送,外送市場僅僅局限於京津唐電網。而國家啟動的特高壓項目大多是“煤電基地+特高壓”的模式,由於體製上的弊端,內蒙古電網在國家電網的統一調配下,進行遠距離輸送的步伐已然落後。

時至今日,我國首個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已於今年1月6日正式投運。以此為契機,目前山西省規劃至2012年建設坑口電廠25個,並再建通往魯湘蘇三省的3條1000千伏特高壓線路,對外輸電能力增加3000萬千瓦,每年可就地轉化原煤5000萬噸。

擁有我國超過87%煤炭資源的西北地區,將成為本世紀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電力外送可集中在該區域。如果國家電網公司構建西電東送、南北互濟的全國特高壓聯網大格局,將內蒙古的鄂爾多斯、錫林郭勒、呼倫貝爾三大煤電基地列入特高壓及跨區電網規劃中,這對內蒙古無疑是重大機會。2010年,經國家能源局批準,錫林郭勒盟煤電一體化項目已經啟動,並逐步形成向遼寧300萬千瓦的送電能力。麵對眾多機會,內蒙古應抓住機會,在國家啟動新的煤電基地的同時,加快現有煤電基地的外送和規模的進一步拓展。可以預見。未來如果內蒙古能夠及早抓住特高壓發展契機,不僅是京津唐和東北地區可以用上內蒙古的電力,在更為遙遠的華中、華東等地區的用戶也完全可以享受到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優質電能,進而促進內蒙古煤電轉化戰略的實施,支援更多兄弟省市的經濟建設。

將火力發電廠建設在煤礦坑口地區,是歐美國家沿用多年的產業布局方式。如果十二五期間,在國家層麵形成由內蒙古、山西、陝西、新疆通過若幹條特高壓輸電線路向華北、華中、華東以至東部沿海大規模送電的局麵,徹底改變在沿海經濟發達的用電負荷中心建設大型火力發電廠的工業布局,不僅可以顯著降低發電成本,使東部、中部的眾多企業和居民降低生產、生活成本,還可以大大加快全國經濟均衡發展態勢,並且能夠大量減少因煤炭外運造成的石油消耗、環境汙染等損失,使得國家經濟轉型、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得以順利實現,意義深遠。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