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產業布局 變運煤為輸電促進經濟轉型 實現可持續發展
工作研究
作者:仝晨霞
2010年以來,駛入京藏高速公路包頭至張家口路段成為駕車一族的夢魘:連綿不絕、載重量60噸甚至達100噸的運煤車宛如蝸牛一般緩緩而行。進入夏季之後,持續堵車愈加嚴重,數不清的貨車甚至從呼和浩特一直擁堵至張家口,長達200多公裏,持續20餘天行進不得,令世界輿情為之矚目。在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下,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產量一舉突破9億噸、穩居全國第一、供向19個省市,形成煤炭跨省長途運輸態勢。而造成這種被動局麵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國家產業布局不合理。在進入十二五期間、實現經濟轉型、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社會和諧的今天,這種大量消耗高級能源(石油)運載低級能源(煤炭)的世界奇觀,難道不該引起我們深刻反思並下定決心去改變嗎?
一、產業布局的原則
國際經濟學界認為,產業布局應遵循以下5項原則:
(一)全局原則
產業布局的目標是使產業分布合理化,實現國家整體綜合利益的最優,而不是局部地區利益的最優,因此一個國家的產業布局必須統籌兼顧、全麵考慮。在全國規劃的基礎上,各地區再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安排好本地區的產業布局,而不能不顧國家整體利益,一味地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
(二)分工協作、因地製宜原則
隨著部門分工的深化,地區生產專門化的提高,地區之間的協作自然也就越發重要,因此在進行產業布局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地區間的協作條件,根據地區的綜合具體條件,充分發揮地區優勢。比如在擁有技術和人才優勢的地區,應優先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業;在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應優先發展采掘和礦產加工業;在地勢平坦、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的地方應加強水利建設,優先發展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
(三)效率優先、協調發展原則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處於低級階段時,其產業布局應該考慮優先發展某些具有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優勢的地區;而當國家的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時,其布局應考慮重點發展那些經濟落後的地區,縮小地區間的經濟差距。
(四)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進行產業布局時必須注意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防止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對環境的過度破壞。要注意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再殖,注意發展相關的環保產業等。許多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就經曆過先破壞後治理的過程,現在人類對於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不用再走彎路。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就比較注重環境保護問題,采取了退耕還林還草、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種草等措施。
(五)政治和國防安全原則
從國家大局出發,產業布局不得不考慮政治和國防安全因素,因而在新疆、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大力發展經濟、改變其落後局麵,是維護政治穩定、保護國家安全、防止分離主義分子興風作亂的戰略性舉措。
二、當前國家產業布局的特點及弊端
改革開放以來,在對傳統計劃體製進行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主導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側重公平轉向側重效率,一改過去的均衡發展,實施區域經濟傾斜發展戰略,把建設的重點轉向東部沿海地區。無論是引進外資、國家投資、優惠政策方麵,產業布局政策都傾向於東部,從而造就了東方沿海各省的經濟迅速崛起,尤其是廣東、山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總量、人均產值已逼近發達國家水準,堪稱富可敵國,為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種產業布局思想主導下,我國產業布局呈現出自東向西梯度分布,由南向北展開,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密集、人口與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高度集中,中部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規模明顯不足,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不足、產業鏈短,成為向東、向南的能源輸出基地。時至今日,這種非均衡產業布局日益顯現出其弊端,對其作出調整已是勢在必行,原因如下:
(一)地區經濟差距距擴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2000-2012年間,中部同東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相對差距由31.2%擴大到了63.1%,西部同東部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相對差距43.8%擴大到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