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促進社會就業
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容納的就業人群要超過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帶來的產業結構優化效應,將對就業崗位的增加產生結構性影響;隨著由於消除重複征稅因素帶動的投資和消費需求的擴大,將相應帶來產出拉動型就業增長。
四、“營改增”試點效果——帶出產業新結構
2012年1月啟動試點以來,有關地區和部門精心組織實施,改革成效逐步顯現。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工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中小規模納稅人稅收負擔得到減輕,促進了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稅製得到簡化和規範,有利於解決稅製不統一和重複征稅問題,為企業創造了更為有利的稅製環境。
(一)促進了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一方麵,有效激發製造企業采購現代服務的積極性,促進了製造業的升級改造和創新發展;另一方麵,製造業對相關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反過來促進了服務業發展。
(二)跨區域、跨行業抵扣鏈條的形成,強化了區域內外、上下遊企業之間的聯係,區域合作不斷加深
“營改增”後,增稅麵不斷下降。交通運輸車輛掛靠經營、製造業中的研發與運輸服務等,紛紛尋求專業化協作。企業上下遊之間形成了完整的環環相扣鏈條,企業管理工作做得越好,能夠抵扣的稅額就越多,還能給下遊企業增加抵扣額,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普遍增強。為更好地適應稅製變化,企業在經營模式、市場營銷和生產組織方式等方麵做出適應性轉變,很多企業主動從商業鏈構建、財務管理、合同管理、供應商選擇等方麵,完善了企業治理機製,內部管理水平明顯提高。由於設備采購抵扣增加,企業加速資產更新,鼓勵科技創新,有力促進了試點企業的設備更新改造。“營改增”試點給服務業帶來了解決重複征稅、減輕企業稅負、擴大業務領域、提升議價能力四重利好,大大增強了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有利於吸引更多的資源向服務業集聚。統計顯示,試點以來服務業企業戶數增加較快。“營改增”直接受益的是服務業,但對製造業也產生了重要的“溢出效益”,推動著企業將一些服務外包出去,促進自身業務的主輔分離,專注於提高主業核心競爭力。數據顯示,2012年,“營改增”試點地區服務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
(三)促進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對接
“營改增”對試點企業提供的交通運輸、研發和設計服務實行零稅率,實現了與國際通行稅製的接軌,提高了服務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增強了企業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在減輕企業稅負方麵 “營改增”試點實現了總體減負。據統計,去年共減稅426.3億元,其中試點納稅人減稅189.1億元,原增值稅購進試點服務減稅237.2億元。同時,小規模納稅人稅負下降幅度平均達40%,有力支持了小微企業發展。
2013年隨著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將全麵鋪開,必將會給部分現代服務業帶來新的生機及發展活力,為確保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設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稅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2]稅收征納[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