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寵辱不驚,平常心很重要(1)(1 / 3)

人生本就有榮辱相隨,名利是非也在所難免。倘若處處留心,時時在意,那就會活得很累,生活對於我們來說也就不會坦然,永遠都沒有歡笑。所以,擁有一顆平常心,讓一切順其自然,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潤滑劑。

1.學會做金錢的主人

人生在世,沒有錢雖然寸步難行,但錢絕對不是萬能的。因為,它隻可以滿足一定的物質欲望,而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隻有學會做它的主人,做到知足常樂,才能創造快樂。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錢財確實給人帶來了不少快樂,也給人帶來不少煩惱。記得有首歌的歌詞是:“錢啊!大姑娘為你走錯了路,小夥子為你累彎了腰,錢啊!你是殺人不見血的刀。”

對於有些人來說,把錢財看得太重,自己無錢財時眼紅別人,不擇手段千方百計的得到錢財,自己有錢財時又非常吝嗇,親兄弟之間甚至於對父母也是分厘必爭,對這些人來說錢財不僅是煩惱,而且能使其喪命。當然不會給他們帶來快樂。

有一個有錢人,每天早上經過一個豆腐坊時,都能聽到屋裏傳出愉快的歌聲。這天,他忍不住走進豆腐坊,看到一對小夫妻正在辛勤勞作。富人惻隱之心大發,說:“你們這樣辛苦,隻能唱歌消煩,我願意幫助你們,讓你們過上真正快樂的生活。”說完,放下了一大筆錢,送給小夫妻。這天夜裏,富人躺在床上想:“這對小夫妻不用再辛辛苦苦做豆腐了,他們的歌聲會更響亮的。”

第二天一早,富人又經過豆腐坊,卻沒有聽到小夫妻倆的歌聲。他想,他們可能激動得一夜沒睡好,今天要睡懶覺了。但第二天、第三天,還是沒有歌聲。富人感到非常奇怪。就在這時,那做豆腐的男主人出來了,拿著那些錢,一見富人便急忙說道:“先生,我正要去找你,還你的錢。”富人問:“為什麼?”年輕的豆腐師傅說:“沒有這些錢時,我們每天做豆腐賣,雖然辛苦,但心裏非常踏實。自從拿了這一大筆錢,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我們還要做豆腐嗎?不做豆腐,那我們的快樂在哪裏呢?如果還做豆腐,我們就能養活自己,要這麼多錢做什麼呢?放在屋裏,又怕它丟了;做大買賣,我們又沒有那個能力和興趣。所以還是還給你吧!”富人非常不理解,但還是收回了錢。第二天,當他再次經過豆腐坊時,聽到裏邊又傳出了小夫妻倆的歌聲。

也許這個故事並不符合現在許多人的思想。他們會說,錢多還不好麼?沒聽說過錢多會咬手的——但事實是,“錢多”的確會“咬你的手”。就像故事中的小夫妻一樣,就是因為“錢多”,所以思慮也多——又想多擁有錢,又擔心別人謀算他的錢——竟連個踏實覺也睡不成。

擁有更多的財富,是今日許許多多人的奮鬥目標。財富的多寡,也成為衡量一個人才幹和價值的尺度。當一個人被列入世界財富榜時,會引起多少人的豔羨。但對於個人來說,過多的財富是沒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為了社會在創造財富,並把多餘的財富貢獻給了社會。但丁說:“擁有便是損失。”財富的擁有超過了個人所需的限度,那麼擁有越多,損失就越多。

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對於財富,我充其量隻能把它叫做美德的累贅……財富之於美德,猶如輜重之於軍隊。輜重不可無,也不可留在後麵,但它卻妨礙行軍。不僅如此,有時還因顧慮輜重,而丟掉勝利或妨礙勝利。”培根還指出:“巨大的財富若不分發出去,也就沒有真正的用處。”

“不要追求顯赫的財富,而應追求你可以合法地獲得的財富,清醒地使用財富,愉快地施與財富,心懷滿足地離開財富。”這就是培根的建議,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這些建議。

所羅門,古代以色列國王,以智慧著稱。他告誡人們:不可急於聚斂財富,凡是匆忙發財的,必難以清白。

培根分析說,通過正當的手段和誠實的勞動所獲得的財富,是步伐緩慢的。當財富是來自魔鬼的時候(比如說是通過欺詐、壓迫以及其他不正當的手段),財富是來得迅速的。

現在不少人急於發大財,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如製假販假,盜版走私,做毒品生意,甚至殺人越貨。他們完全成了金錢的奴隸,財富對他們如同絞索,他們越是貪求,絞索就勒得越緊。一個貪官說,他每當聽到街上警車鳴笛,就生怕是來抓他的,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不義之財再多,又有什麼“樂趣”呢?我們並不是一概排斥財富,我們厭惡和蔑視的是對個人財富的過分貪求,是以不正當手段聚斂財富。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看來這話隻有一半是正確的,動物無信仰,無操守,為食而亡,不計利害。人則不同,唯財是貪,唯色是漁,此種人動物性沒有脫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取,那樣的人,就脫離了低級趣味。

2.少些欲望就少些痛苦

欲望越多,痛苦也越多。人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樣子,會是一種什麼感受——咽不進,吐不出,要多別扭有多別扭。什麼都想要,最後可能什麼也得不到,反而一輩子將自身置於忙忙碌碌、勾心鬥角之中。這樣活著,未免太累!《論語》裏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果少一些欲望,是不是也會少一些痛苦呢?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這聖者看到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腳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什麼禮物呢?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此時,其中一教徒心裏一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不要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嘛!”“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你幹嘛!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人耶,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聽,沒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變臉,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意,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一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個眼睛馬上瞎掉,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兩個眼睛都瞎掉!

原本,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禮物,可以使兩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貪念”與“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緒,所以使得“祝福”變成“詛咒”、使“好友”變成“仇敵”,更是讓原來可以“雙贏”的事,變成兩人瞎眼的“雙殘”!

在巴拉圭有一對即將結婚的未婚夫妻,很高興地大喊大叫、相互擁抱,因為他們中了一張“高額彩券”,獎金是七萬五千美金。

可是,這對馬上要結婚的新人,在中獎後隔天,就為了“誰該擁有這筆意外之財”而鬧翻了;兩人大吵一架,並不惜撕破臉、鬧上法庭。為什麼呢?因為這張彩券當時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則氣憤地告訴法官:“那張彩券是我買的,後來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內,但我也沒說什麼,因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這麼無恥、不要臉,居然敢說彩券是她的、是她買的!”

這對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聲吵鬧,各說各話,絲毫不妥協、不讓步,所以也讓法官傷透腦筋。最後,法官判決,在尚未確定“誰是誰非”之時,發行彩券單位暫時不準發出這筆獎金!而兩位原本馬上要結婚的佳偶,因爭奪獎券的歸屬而變成怨偶,雙方也決定取消婚約。

有人說:“結婚,經常不是為了錢;離婚,卻是經常為了錢!”

的確,人的私心、貪婪、嫉妒,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惡念”的禍害裏。

這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是多得數不過來,我們總希望得到的要多;讓好東西為自己所擁有。

人生如白駒過隙一樣短暫,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悄悄地流逝了。如果你失去了太陽,你還有星光;失去了金錢,你會得到親情;當生命也離開你的時候你還會擁有大地的親吻。

擁有時加倍珍惜,失去了,就全當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驗,全當是坎坷人生的奮鬥諾言。擁有誠實就會丟棄虛偽,擁有充實就會丟棄無聊,擁有踏實就會丟棄虛浮。

無論是有意放棄,還是無意丟棄,隻要曾經真實地擁有,在一些時候,大度的舍棄不也是一種高尚嗎?

在不經意中失去的,你還可以重新去爭取;丟掉了愛心,你還可以在春天裏尋覓;丟掉了意誌,你要在冬天裏重新磨礪;但丟掉了懶惰你卻不該把它拾起。

欲望太多,成了累贅。還有什麼比擁有淡泊的心胸讓自己更充實更滿足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