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懂得放棄,有舍才能有得(2)(2 / 3)

有一位登山隊員去攀登珠穆朗瑪峰。經過奮力拚搏,攀爬到7800米的高度時,他感到體力支持不住,於是斷然決定停了下來。當他講起這段經曆時,朋友們都替他惋惜: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呢?為什麼不再咬緊一下牙關,爬到頂峰呢?

他從容地說:“不,我最清楚自己了。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能力的極限,所以我一點兒也不感到遺憾。”

人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相信自己做不到的事,就是做不到,坦然處之,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更不會影響自信心,這就是對自己能力不足的信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一種勇氣,放棄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是一種智慧。

一隻鷸伸著長長的嘴巴在湖邊悠閑地行走著,突然它眼睛一亮,發現前麵有一隻肥肥的蚌正張開蚌殼在曬太陽,那肥而嫩的蚌肉在陽光的照耀下十分誘人,於是鷸就不顧一切地衝上前去,用長嘴一下就啄住了蚌肉。然而,蚌也不是省油的燈,隻見它忍住疼痛,猛地將蚌殼收緊,把鷸那長長的嘴死死地夾住,就這樣,它們誰也不讓誰,拚著性命僵持在一起。這時,一個老漁翁剛好從這裏經過,說了聲:“下酒菜有了。”輕易地將鷸和蚌收入囊中,揚長而去。

這是有名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很容易得知:鷸和蚌之所以成了漁翁的下酒菜,就是因為它們過於執著,它們的思維已成定式,誰都舍不得放棄而造成的。

人亦如此,有時較之物類更是固執。執著於名與利,執著於一份痛苦的愛,執著於幻美的夢,執著於空想的追求。數年光華逝去,才嗟歎人生的元為與空虛。適當的放棄何嚐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出現失誤與過錯在所難免,一時的失誤與過錯不能代表我們將來也會出現失誤與過錯,不能也不會依此來評價我們的將來和一生,大可不必記在心裏,負罪內疚。否則,隻會束縛我們的手腳,禁錮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碌碌無為。這種失誤與過錯,我們更要舍得放棄。

莎士比亞說過:最大的無聊是為了無聊而費盡辛苦。曆史上曾有許多人熱衷於永動機的製造,有的甚至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卻無一成功。達·芬奇也曾是狂熱的追求者之一,然而一經實驗他便斷然放棄,並得出了永動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結論,他認為那樣的追求是種愚蠢的行為,追求“鏡花水月”的虛無最後隻能落得一場空。

如果一個人執意於追逐與獲得,執意於曾經擁有就不能失去,那麼就很難走出患得患失的誤區,必將會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走向極端。為物所累,將成為一生的羈絆。“執著就能成功”或許曾經是無數人的勵誌名言。不錯,在歲月的滄桑中背負著這份執著,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盡管筋疲力盡,傷痕累累卻不曾放棄。直到歲月在艱難中躑躅而行,蹉跎而逝,才驀然發現現實的殘酷是不允許我們有太多奢望,所謂的執著也不過是碰壁之後一份愚蠢的堅持。於是,我們開始反思,一個人注定不可能在太多領域有所建樹,要學以致用,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不能不顧外界因素和自身的條件而頭腦發熱,草率行事,要清楚追求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心中那座最高的山,痛定思痛後我們依然要選擇適時放棄,放棄那些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空想,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在惋惜之餘得到最大的解脫,同時發現幼稚的激情已被成熟和穩健所代替,生命因之日漸豐腴起來,誰說這樣的放棄不是一種明智?

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舍得放棄,把過去的成績與失誤統統忘掉,並迅速轉入新的生活,並在工作中重新激發創業的激情與壯誌,重塑創新精神,提高創造能力,為自己明天事業的興旺發達增磚添瓦。

10.“舍得”是一種生活的哲學

“舍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做人的智慧。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也許在舍去的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幹年後,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也許正是當年的放,才到達今天的光輝極頂和成功彼岸。

英國著名詩人濟慈本來是學醫的,後來發現了自己有寫詩的才能,就當機立斷,放棄了醫學,把自己的整個生命投入到詩歌中。他雖然隻活了二十幾歲,但他為人類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馬克思年輕時曾想做個詩人,也曾經努力寫過一些詩(後來他自稱是胡鬧的東西),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興趣並不在這裏,便毅然放棄做詩人的夢想,轉到社會科研上麵去了。如果他們兩個人都不認識自己,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那麼英國至多不過增加了一位庸醫,而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也肯定要失去一顆閃耀的明星。

伽利略是被迫去學醫的。當他被迫學習解剖學和生理學的時候,他同時學習歐幾裏得幾何學和阿基米德數學。偷偷地研究複雜的數學問題,當他從比薩教堂的鍾擺發現鍾擺原理的時候才18歲。

羅大佑的《童年》、《戀曲1990》等經典歌曲影響和感動了一代人。羅大佑起初是學醫的,後來他發覺自己對音樂情有獨鍾,所以他棄醫從樂,他的選擇是對的。

舍得,並不意味著失去,因為隻有舍得才會有另一種獲得。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舍去城市的舒適;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兒,就得舍去嬌嫩白淨的膚色;要想穿越沙漠,就得舍去咖啡和可樂;要想有永遠的掌聲,就得舍去眼前的虛榮。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智者帶著一個年輕人打開了一個神秘的倉庫。這倉庫裏裝滿了放射著奇光異彩的寶貝。仔細看,每個寶貝上都刻著清晰可辨的字紋,分別是:驕傲,正直,快樂,愛情……

這些寶貝都是那麼漂亮,那麼迷人,年輕人見一件,愛一件,抓起來就往口袋裏裝。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才發現,裝滿寶貝的口袋是那麼的沉。沒走多遠,便覺得氣喘籲籲,兩腿發軟,腳步再也無法挪動。

智者說:“孩子,我看還是丟掉一些寶貝吧,後麵的路還長著呢!”

年輕人戀戀不舍地在口袋裏翻來翻去,不得不咬咬牙丟掉兩件寶貝。但是,寶貝還是太多,口袋還是太沉,年輕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來,一次又一次咬著牙丟掉一兩件寶貝。“痛苦”丟掉了,“驕傲”丟掉了,“煩惱”丟掉了……口袋的重量雖然減輕了不少,但年輕人還是感到它很沉,很沉,雙腿依然像灌了鉛一樣重。

“孩子,”智者又一次勸道,“你再翻一翻口袋,看還可以丟掉些什麼。”

年輕人終於把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來丟掉了,口袋裏隻剩下“謙虛”、“正直”、“快樂”、“愛情”……一下子,他感到說不出的輕鬆和快樂。但是,他們走到離家隻有一百米的地方,年輕人又一次感到了疲憊,前所未有的疲憊,他真的再也走不動了。

“孩子,你看還有什麼可以丟掉的,現在離家隻有一百米了。回到家,等恢複體力還可以回來取。”

年輕人想了想,拿出“愛情”看了又看,戀戀不舍地放在了路邊。

他終於走回了家。

可是他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高興,他在想著那個讓他戀戀不舍的“愛情”。智者過來對他說:“愛情雖然可以給你帶來幸福和快樂。但是,它有時也會成為你的負擔。等你恢複了體力還可以把它取回,對嗎?”

第二天,他恢複了體力,按著昨天的路拿回了“愛情”。他真是高興極了,他歡呼,他雀躍。他感到了無比的幸福和快樂。這時,智者走過來觸摸著他的頭,舒了一口氣:“啊,我的孩子,你終於學會了放棄!”

不懂得放棄的人,在生活中總將兩眼盯在眼前的標杆上,一生就像北方臘月的濃霧,模糊不辨方向。就隻管一路向前走,不思考,不回頭,越走路越窄,最後不知不覺鑽進了牛角尖。然後便一味地自怨自哀,自暴自棄,於是青春美麗的容顏與悠悠歲月擦肩而過恰如風過竹麵,雁過長空,就像蘇東坡的一生人生長歎“事如春夢了無痕”。

舍不得放棄的心緒,像一莖寂寞的蘆葦,獨立在夜風中守望,把自己幻成一季秋色,再從煙黃的舊頁中隻能握住一把蒼涼……

舍得,是一種精髓;舍得,是一種領悟;舍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11.愛已遠去,不必強留

一個卷入婚戀多年的女子,遲遲不能走出這個其實對她來說已經是苦遠多於甜的關係。她說:“我忘不了那些他曾經給過我的浪漫、深刻的愛的感覺。”

另一個女人的男朋友感情出軌多次,盡管痛苦她卻始終不願分手,她說:“和他在一起這麼多年了,要分手,我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