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什麼時候該放棄是人生的一種明智和練達。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很多東西是需要舍棄的,背著包袱趕路的人,要麼步履維艱,要麼就被拋在後麵,無法前進。隻有放下包袱,才能步履輕盈,早日邁向成功。
1.隻有放棄才能專注
中國有句老話: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去除那些對你是負擔的東西,停止做那些你已覺得無味的事情。隻有放棄才能專注,才能全力以赴。
當然,我們在這裏並不是反對大家去努力奮鬥,隻是說相對於無止境的成就來說,一個人達到個人所能及的成就也就可以了。由於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所以就每個人達到何種成就來說又是不同的。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人一旦出名是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問題的。與其看著自己奮鬥一生的東西毀於一旦,不如在生活中過一種平穩、安定的日子,這樣的生存也未必就不比大起大落好。這是一種生存哲學,也是一種生存藝術,知足的人往往比其他人過得充實,過得快樂。
有一位房客回到住處後,發現他的房東正在挖屋前的草地。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似的問:“這些草你要挖掉嗎?它們是那麼漂亮,而你又花了多少心血呀!”
“是的,問題就在這裏。”房東說,“每年春天我要為它施肥、鬆土,夏天又要澆水、剪割,秋天要再播種。這草地一年要花去我幾百個小時。”
房東在原先的草地種上了一些柿子樹,秋天的時候,柿子樹上掛滿了一隻隻紅彤彤的“小燈籠”,可愛極了。這些柿子樹不需要花什麼精力來管理,使房東可以空出時間幹些他真正樂意幹的事情。
適時放棄是一種智慧,會讓你更加清醒地審視自身內在的潛力和外界的因素,會讓你疲憊的身心得到調整,開始新的追求,成為一個快樂明智的人。有的人不願放棄是因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客觀事物或者不能正確地審時度勢,放棄不應是心血來潮的隨意之舉,也不是無可奈何的退卻策略,而是對客觀情況的縝密分析,是沉著冷靜、堅強意誌的結果和體現,正確的放棄是成功的選擇。
1976年,英國探險隊成功登上珠峰,下山時卻遇上了狂風大雪,如果紮營休息,惡劣天氣很可能導致全軍覆沒,而繼續前行必須放棄隨身的貴重物資和寶貴的資料,還要在食物缺乏、隨時有失去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前進10天。這時退役軍人萊恩率先丟棄了所有的隨身裝備,並和隊友們忍受著寒冷、饑餓和疲勞,相互鼓勵著不分晝夜地行走,隻用了8天的時間就到達了安全地帶。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生死攸關的有關放棄的故事,他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和選擇放棄。
人的執著常常被奢望所鼓舞。世間太多美好的事物已成為我們苦苦追求與向往,成為活著的一大目的,殊不知我們在不斷擁有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失去。為金錢所累,為名利所累,而最終付出的將是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適時的放棄是對生命的嗬護。當今社會殘酷的競爭帶來的是沉重的壓力和難言的負荷。2005年,傅彪、高秀敏猝然離世,緊隨其後,又驚聞年僅38歲的網易代理首席執行官孫德棣“過勞死”,不禁令人頓生感慨。由於長期超負荷運轉,致使這些年輕的生命過早凋零,也許他們在倒下的瞬間才明白:人生一世,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錢物也難保性命。人生苦短,那麼以生命為代價的磨損是沉重的,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彌補的,為將來著想,為長遠考慮,為何不學會適時而放呢?
適時放棄,是一種睿智,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
2.放下欲望的包袱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猶豫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頭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於是就帶著這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
《百喻經》裏有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隻獼猴,手裏抓了一把豆子,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滾落了一顆在地上,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獼猴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獼猴隻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卻全都被路旁的雞鴨吃得一顆也不剩了。
年輕時,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理智判斷,而隻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獼猴隻是顧及掉落的一顆豆子。等到後來,終將發現所損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裏,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裏麵,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常常用這種方法捉到猴子,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人們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但審視一下我們自己,也許就會發現,並不是隻有猴子才會犯這樣的錯誤。
因為放不下到手的職務、待遇,有些人整天東奔西跑,耽誤了更遠大的前途;因為放不下誘人的錢財,有人費盡心思,利用各種機會去大撈一把,結果常常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對權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不惜丟掉人格的尊嚴,一旦事情敗露,後悔莫及……讓我們從猴子悲劇中吸取一個教訓,牢牢記住:該鬆手時就鬆手。
3.幸福是一種選擇
有的人認為“人生苦短,去日無多”,不如尋歡作樂,過把癮就死,這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金錢至上,“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就是幸福;而有的人以“寧做中華斷頭屍,不做倭奴屈膝人”的慷慨激昂、赴湯蹈火為幸福;有的人以“寧可枝頭抱香死,不隨落葉舞西風”的潔身自好、嚴於律己為幸福。幸福到底在哪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有了不同的人生。
有人曾問過一位快樂的老人:“你為何會這樣幸福呢?你一定有關於創造幸福的不可思議的秘訣吧!”
“不!不!”老人回答,“我隻是選擇‘幸福’而已。”
選擇“幸福”?這件事乍聽起來,也許單純得令人不敢相信。但是,卻讓我想起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亞伯拉罕·林肯曾說過的:“人們如果下定決心要擁有幸福,他就會擁有幸福。”換言之,如果你選擇不幸,你就會變得不幸。
會享受人生的人,不會在意擁有多少財富,不會在意住房大小、薪水多少、職位高低,也不會在意成功或失敗,隻要會數數就行。“不要計算已經失去的東西,多數數現在還剩下的東西。”這個十分簡單的數數法,就是選擇幸福的一種智慧。
在寧夏南部山區有一位還未脫貧的農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窯洞,頓頓吃的是玉米、土豆,家裏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個盛麵的櫃子。可他整天無憂無慮,早上唱著山歌去幹活,太陽落山又唱著山歌走回家。別人都不明白,他整天樂什麼呢?
他說:“我渴了有水喝,餓了有飯吃,夏天住在窯洞裏不用電扇,冬天熱乎乎的炕頭勝過暖氣,日子過得美極了!”
這位農民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從不為自己欠缺的東西而苦惱,這就是他能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原因。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所擁有的,遠遠超過了這位農民,可惜總被自己所忽略。你的收入雖然不高,但粗茶淡飯管飽管夠,絕無那些富貴病的侵擾;你的配偶或許並不出眾,但他(她)能與你相親相愛,白頭到老;你的孩子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他(她)卻懂得孝敬父母,知道自力更生……人生,該數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人們一直疲於奔命,尋求其所謂的幸福。其實,幸福原本就在我們的生活不遠處。隻是由於人們太在意物質上的富裕,太追求一種形式化的生活了,而將幸福的真諦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