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源源回轉的真情
健康
作者:金姬
國寶空竹健身俱樂部的空竹愛好者表演花式空竹。
攝 影/潘文龍
和“廣場舞”不一樣,抖空竹(“扯鈴”)是上海人“小辰光”就玩過的遊戲。如今,小朋友中熟悉空竹的越來越少了,但在上海的各大公園裏,抖空竹的老年人似乎在不斷增加。
這支隊伍的增長,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源動力。這群鍛煉者的身後,有一個真情洋溢的故事。
嗡嗡聲中,健康回歸
立春時節,記者來到了上海的複興公園。一清早,這裏已經聚集了各種晨練隊伍,一片熱火朝天。“戲曲角”、“交誼舞角”、“大家唱”等群眾自發文娛體育活動在這座市中心的法式公園內各擅勝場。
在馬克思恩格斯雙人像前的大草坪上,幾十名中老年人輪番表演。小小的空竹在他們手中仿佛被賦予了靈動的生命,時而上下翻飛、時而被拋向高空,落下時又穩穩地被接住,並發出陣陣“嗡唔”的響聲,引得眾人駐足觀賞,時時爆發出掌聲和彩聲。
說起抖空竹,其實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用一根長繩耍一個啞鈴形狀的滾軸。這是我國獨有的民族體育運動之一,不僅是鍛煉身體的手段,也是一種優美的藝術表演,頗具觀賞性。說起它的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而出土文物證明,抖空竹在中國民間流行的曆史至少有600多年。清代筆記記載:“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鍾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軸,以繩拉之作聲。唯京師之空鍾,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車輪,其音較外省所製清越而長。”據說在清朝,英國和法國的外交官還把這項運動帶回了歐洲,成立了愛好者的俱樂部。
當然,抖空竹的故鄉是中國,高手也多在中國。2006年國家批準6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就有抖空竹。半個世紀前的上海弄堂裏,“抖空竹”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在他們的雙手扯動下,甚至連茶壺蓋、小花瓶、鋁鍋蓋都能抖得有聲有色。
時過境遷,孩子們的玩具清單越來越長,似乎不起眼的空竹是越排越後了。而童年的記憶是不易磨滅的,抖空竹的運動,在老年人中還是頗具生命力。
然而,你很難想到的是,在複興公園的現場,這些瀟灑自如的空竹高手中,居然不乏癌症康複患者。他們在第16屆“世界癌症日”聚在這裏,不僅是為了切磋技藝,更是為了參加“國寶空竹健身俱樂部”上海各分部的成立暨授旗儀式。
國寶企業發展中心是中國蟲草素研究與生產的領先企業,董事長唐永範也是企業的黨支部書記。他說:“2014年我們結緣空竹,不單是為了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為當年的市委‘一號課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在幾十年科研生產過程中,唐永範接觸過數不清的癌症患者。雖然娓娓道來,他的語氣是沉重的:“根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2015年2月公布的數據,每年每1000個上海人中就有4人被新診斷為癌症,男性癌症發病的風險高於女性。其中,共有29.9萬存活著的癌症患者,而癌症五年相對生存率為54.3%……”
他說,幾乎每個人的身邊,都能看到親朋好友或者同事熟人被癌症侵襲,身心受到巨大打擊,家庭經濟條件馬上吃緊……在癌症確診之初,多數人的反應是猶如五雷轟頂,不知所措,而在化療放療的康複階段,同樣有許多人會惶恐焦慮,極度疲憊。
這是一個最需要關愛的群體,當他們猝不及防遭遇病魔時,需要有人伸出溫暖的雙手,拉一把,攙一把。2014年4月10日, 國寶企業發展中心黨支部與長寧區癌症俱樂部黨支部簽約黨建聯建,以俱樂部為平台,國寶企業發展中心積極開展健康惠民活動,以實際行動服務腫瘤患者。企業為俱樂部成員免費提供北蟲草產品,幫助他們在康複階段提升自身免疫力,與此同時,由國寶空竹隊協助俱樂部組織更為專業的空竹隊,讓他們在鍛煉的過程中加強交流,互相激勵,培養積極樂觀的精神,堅定戰勝病魔的信心!
俱樂部空竹隊隊長平先生告訴記者,目前空竹隊裏有40多名癌症康複患者,每月定期兩次在延安路綠地活動。這位68歲的上海紳士在俱樂部已經活躍了十幾年,絲毫看不出他是一名胃癌康複患者。平先生說,一年前開始定期扯鈴,並堅持服用保健品,他感覺免疫力增強了,心情也愉悅了許多。
擁有同樣感受的還有63歲的周先生。2009年甲狀腺癌手術後,這位上海爺叔就病退了,成了俱樂部的一員。平時,他和癌症病友們一起“扯扯鈴”,由此結交了大學教授、工程師和畫家朋友,讓退休後的生活豐富多彩。他告訴《新民周刊》:“我感覺這一年來抵抗力明顯增強。去年諾如病毒高發期時,我周圍有不少人上吐下瀉,我也被感染了,但很快就康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