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30限貸放鬆”出台,中央政府的態度轉變,預示著樓市迎來了轉折點,四季度的環比改善非常顯著。
從去年10月份開始,二手房營業稅征免時限由5年減為2年的後傳聞,開始在業內瘋狂,數度發酵。
2014年11月21日,央行意外地宣布降息。
雖然2014年的刺激政策帶來了成交量的短期上升,但都是讓樓市短暫反彈之後再度回落。
“樓市短暫好轉得益於《關於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930新政),但一線城市銷售去年四季度短暫好轉後再次掉頭急下,主要是因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國樓市陷入低迷,在不計算保障住房數據的情況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均出現量價齊跌現象。”知名經濟學家、中國50人獨立經濟學家論壇副主席宋清輝告訴記者。
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給出了更明確的信號: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15年政策主旋律一錘定音,政策也開始以更“任性”的姿勢出爐。
3月1日,央行再次降息。
從3月下旬至今,六部委聯合出台了四大利好:
1、允許對不適應市場需求的住房戶型做出調整,相當於委婉取消了2006年的“90/70”政策(90平方米中小戶型占建設量的70%);加大住房保障貨幣化力度,可將符合條件的商品住房作為棚改安置房和公租房。
2、房產營業稅免征年限從5年降到2年。
3、一套房使用公積金貸款,最低首付20%
4、一套房貸未結清買二套房,最低首付40%,一套房貸已結清買二套房,最低首付30%。在此之前北京二套房首付比例為60%,上海、廣州為70%。
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政策支持力度遠超預期,購房寬鬆度一夜回到了2010“國十條”之前。
3·30樓市新政出台,還經曆了一個有趣的插曲。
第一波:當日《上海證券報》率先曝料:央行中午通知媒體,下午3點半召開新聞發布會,有重要事項發布。
第二波:3月26、27兩日,地產股已經開始反彈。3月30日午盤,地產股更是集體“旱地拔蔥”式暴漲。
第三波:央行“辟謠”。彭博社報道,央行新聞辦公室稱,不清楚召開會議的事情。
第四波:當日下午5點,央行、財政部同時發布新政,再次強化“中國式政策傳言”往往都很靠譜,以及總有“先知先覺者”捷足先登的刻板印象。
截至當日收盤,房地產板塊以3.85%的漲幅領漲A股,招商地產、保利地產、天房發展等10隻個股封死漲停板,華夏幸福、首開股份漲幅超過8%,金地集團、萬科A漲幅均超過6%。
保7壓力
3·30新政,意味著中國房地產調控史上最嚴厲的政策,正在漸行漸遠。政府為何重拾“舊愛”?專家們齊指經濟壓力,但評價不盡一致。
宋清輝從去年就曾預言,救市政策的出台的力度會越來越大,底線也越來越低。他認為:“作為GDP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經濟整體下滑明顯的背景下,料今年房地產的作用將會比2014年更加重要。樓市降溫對區域經濟具有激烈的負麵效應,隨著庫存壓力繼續增大,會強力促使房地產權重較大的城市和地區加快、加碼救市的力度和步伐。新政出台,意味著中國經濟依然未走出高度依賴房地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老模式,這是我國經濟結構最為不合理的地方。過熱了踩刹車,過冷了踩油門,房價也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忽冷忽熱的影響。實際上,目前中國樓市的首要矛盾不是老百姓買不起房,而是已經對買房絕望了。”
中投聯達(北京)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少鋒曾準確預言2009年樓市拐點,他認為這次政策出台就是為了保7。
“一定要看清楚,這次政策本身,是在消化存量,而不是加大投資。為的就是促進房產的消費,拉動內需。假設現在GDP增速還在8、9,政府不會出台這個政策。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比房地產更有效。主要拉動兩大塊。一塊是工業。房地產涉及鋼鐵、水泥、玻璃等等行業。第二是消費。買完一套房子,接下來會需要裝修、買電器、家具等等這是所有消費裏麵最大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