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競爭,就是細節的競爭。細節和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專業水平。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大事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孕育著必然。腳踏實地的耕耘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了機會,抓住了機會,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那些不願重視手中工作細節的人,在焦慮的等待中,度過了並不愉快的一生。
最優秀的人是想方設法完成任務的人,最優秀的人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最優秀的人是為了一個簡單的想法,不斷重複,最終使之成為現實的人。沒有卑微的工作,隻有不會工作、不注意工作細節的人。
在荷蘭,有一個剛初中畢業的青年農民,來到一個小鎮,找到了一份替鎮政府看門的工作。他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他一生沒有離開過這個小鎮,也沒有再換過工作。
也許是工作太清閑,他又太年輕,他得打發時間。他選擇了又費時又費力的打磨鏡片當自己的業餘愛好。就這樣,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樣的專注和細致,鍥而不舍,他的技術已經超過專業技師了,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專業技師磨出的都要高。借著他研磨的鏡片,他終於發現了當時科技尚未知曉的另一個廣闊的世界——微生物世界。從此,他聲名大振,隻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來是高深莫測的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到小鎮拜會過他。
創造這個奇跡的小人物,就是科學史上鼎鼎有名的活了90歲的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他老老實實地把手頭上的每一個玻璃片磨好,用盡畢生的心血,致力於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細節的完善,終於在他的細節裏看到了微生物世界,科學也在他的細節裏看到了自己更廣闊的前景。
“一樹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細節構成,而細節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視,殊不知這不起眼的細節,看在眼裏便是風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懷裏便是陽光。細小的事情往往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隻要把手上的小事做到完美的境界,你也會成就一番大事業。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可以看見能力高超的窮人。他們才華出眾、本領不凡,但為何始終在為別人做嫁衣,永遠在夾縫中求生存?
其實,細究原因,問題往往出在他們自己身上。這些人往往好高騖遠,誇誇其談,一心企盼著做一番大事業,然而卻不立足本職工作,不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夢想中憧憬未來,在等待中空耗時光,設想成功有朝一日會降臨。
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隻想幹大事業。一天,他的好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髒亂不堪,便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
陳蕃欲“掃天下”的大誌沒有錯,錯就錯在他沒有意識到“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掃天下”包含了“掃一屋”,而不“掃一屋”是斷然不能實現“掃天下”的理想的。
很多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去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對麵前的小事不屑一顧,總是盲目地相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崗位上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