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上,老師說向日葵花盤隨著太陽轉是因為花盤後的一種生長素懼怕光才不得不這樣做的。啊?我驚訝,但這又是科學,我信。原來,在科學家的眼中,向日葵是痛苦的。
《陽光中的向日葵》是芒克的代表作,他以獨特的視角看到向日葵“它憤怒地注視著太陽,像要一口咬斷那係在脖子裏的、那牽在太陽手中的繩索”,“隻要你走近它,你就會發現,它腳下的土地,每一把都能攥出血來”。新的意念充注給向日葵反抗的精神。
陸幼青又給它新的詮釋:“笑臉為形,真金如色,且懂得尋找陽光……”這是積極、樂觀的,正如陸幼青本人:樂觀,以獨特方式與病魔鬥爭,饋贈給生活一筆財富——《死亡日記》。文字中沒有殘頹的氣息,沒有呻吟與埋怨,隻有樂觀與理性的智慧,陸幼青用生命注解著向日葵“最有光”:積極、樂觀。
凡?高是被所處時代遺棄的偉大畫家。他蜚聲世界的《向日葵》有著火一般的張力,熱情的外表下獨有一顆孤獨之心。他不被時代所認可,在世時隻賣出一幅畫——還是他弟弟瞞著他與人合買的。凡?高孤獨一生,卻是一顆永恒的星座,發出亙古不變的光芒,他的向日葵:孤獨!
同樣的向日葵,我們看到屬於自己的光亮,個性在這裏展露無遺:我是簡單、快樂的(冰心老人支持我說:“我要你簡單的,這個世界就是簡單的。”);科學家是嚴謹、理性的;芒克是敢於反抗的;陸幼青是積極、樂觀,“懂得尋找陽光的”;凡?高是孤獨的……
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內涵、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走向。世界因為個性而豐富,生活因為個性而精彩。擁有自己的個性,便擁有自己的人生。網絡時代,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有個性,故我精彩。”
閱讀:
個性: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
——《現代漢語詞典》
我問別人:“看出我畫的個性了嗎?”他們搖頭,這樣枯澀的定義自然無法令人明白,於是我說:“這還隻勾勒出幾條粗線條呢,等我畫完了,人們自然就會明白。”
一、微笑
一曲懷舊的旋律在古色古香的書房中縈繞,一個留著披肩長發的女孩靜靜地端坐在書桌旁,姿態優雅,神情專注,如絲般飄逸的黑發遮住了她的大半張臉,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她應該有著如詩的靈秀,泉水般清澈且結著絲絲丁香般幽怨的眼睛,還有那撲麵而來的濃濃的書卷氣。然而這一切被一陣風吹成了泡影,我分明看見一個麵孔因嚴重燒傷而扭曲變形、猙獰可怖的“怪物”。“怪物”說話了:“自私的男友毀了我的臉,但我依然可以擁有美麗。當我露出潔白的牙,人們便可以知道我在微笑,現在我要努力讀書,學會自立,這一點對於女性很重要。”我看見了“怪物”潔白的牙,忽然間覺得,那個微笑有著無與倫比的美麗,像雪野裏的新綠、黑暗中的篝火。
二、向日葵
郊外一片金黃的向日葵地,一個臉色蒼白、頭發淩亂的身影在這裏支起了畫架。他殘缺的雙耳還在滴著膿,那是破碎愛情的見證。他在不停地畫著。這裏沒有羅丹身邊成批做作的美女,沒有達?芬奇寬敞、舒適的大理石畫室。這裏,隻有他孤獨的身影和飛快跳躍的畫筆。畫,終於完成了,畫上的向日葵有著灼灼逼人的眼睛,沒有羅丹畫中的呆滯,也沒有達?芬奇畫中的平淡,但這幅最深刻的傑作卻無人問津,隻源於如果它得到承認,那麼色彩學、透視學等一係列美學將衝破幾百年刻板的規定重新改寫。向日葵與太陽的鬥爭注定失敗,天才到了極致就是苦難到了極致。他帶著無邊的苦難和孤獨走向墳墓,埋葬在一個藝術家的天堂——巴黎。一百年後,他的畫被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藝術館所珍藏,他的每一幅畫都以幾千萬美金以上的高價拍賣,但這一切與這個苦難的天才無關,他從容地走到生命的盡頭,和自己摯愛的大自然擁抱,臉上帶著一絲安詳,沒有太陽征服地球的光芒,但向日葵的美麗定會讓太陽汗顏!他就是凡·高。
三、枯井
一望無盡的戈壁沙漠寸草不生,荒涼單調,大陸的沸點,眼淚都要幹涸的地方,死亡之穀——羅布泊,旭日東升,千百年沉寂的沙漠迎來了唯一的一縷人煙。一個疲憊的跋涉者,他,劇烈地喘息著,掉下的汗珠立刻被魔咒般地蒸發掉,早已空空如也的行囊似有千斤重,又像一塊紅烙鐵,燙得背脊吱吱作響,鞋、衣已經破爛襤褸,意識越來越麻木,步履越發艱難,那些有關“沽名釣譽”的閑言碎語此刻多麼蒼白無力。理想,是他與惡劣環境抗爭的唯一賭注。終於,他渺小的身軀悶悶地倒下,身旁是一口枯井,勾起許多有關死亡聯想的事物。他沒有恐懼地哭泣,眼淚能拯救什麼呀?枯井,聽得見他的呐喊,因為它就是人類文明的痕跡,死灰般的大地也有滄海桑田不曾扼殺的生命的象征。這裏幹枯得幾乎要燃燒起來的一切正被這個英雄的血液滋潤、征服,他滄桑的臉上雕刻著一個不朽的名字——餘純順。
描下最後一筆,我的素描已經完成,微笑+向日葵+枯井=樂觀堅強+從容安詳+悲壯執著=個性
後記
我拙劣的畫筆描出的個性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它的確融入了一些最美的人性光芒和人格魅力。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有生命和靈魂,而人之所以是相區別的人,最重要的就在於那千差萬別的個性。它不是簡單的兩個漢字,也不是詞典中一句抽象的長句,更不是留著調色盒般“鮮豔”的參差不齊的動物纖維,咬住嗆人的香煙時一副玩世不恭、冷漠的神情;它不需要歇斯底裏般的浮躁、頹廢,能詮釋它的,僅僅是人本身。
話題九:信念
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在《最後一片葉子》中描寫了一位因患肺炎而危在旦夕的年輕女畫家——瓊珊。醫生說她隻有十分之一恢複的希望:“那一成希望在於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當時正值深秋時分,臥病在床的瓊珊便開始數窗外一棵常春藤上的葉片。她堅信,當最後一片葉子脫落時,自己也就該死去了。那時的她離死亡隻有一步之遙,因為她的腦海中漆黑一片,沒有信念。窗外的常春藤葉紛紛飄落,而最後一片葉子在狂風暴雨中始終青翠地挺立枝頭。瓊珊心中的冰雪開始消融,終於,她感悟到“想死是有罪過的”。於是開始積極地與病魔對抗,兩天之後,她竟奇跡般地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