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檔案,以前一直有些神秘感。直到來檔案館工作以後,這種神秘感也沒有消失。大鐵門,精密維護,隆隆的除濕機,刺鼻的樟腦球味,這些都能加重它的神秘性。特別是大山裏的“後庫”,當年是為了備戰才搞起來的,可是堅牆厚壁也增加了它的神秘性。不過檔案的確具有偉大的見證力,它有時候是唯一能夠穿越時空的出場者,是曆史,是生命的刻記。當我打開一冊塵封的曆史檔案,看到隻有在傳說中才活著的人物留下的真實筆跡,簡直是又好奇又興奮,還多少有點慌張。這一切就像夢境一樣。其實檔案就是讓夢想複活,讓曆史發聲,讓現實變得更加真實,讓浪漫主義找到自己想象的歸宿。
我當時想不到的是,自己也在動手製作檔案。因為我從十幾歲就開始發表作品,到現在已經寫了近三十年。幾年前檔案館與我談起收藏手稿的事,我並不以為然。因為這之前的征集者也被我拒絕了。原因多種多樣,主要是覺得這些歪歪扭扭的字跡不夠雅觀,而且從內容上看也不成物件。它們變成“檔案”,也並不能使其有什麼實際性的改變。它們在給我安慰的同時,甚至也是能夠引起我陣陣羞愧的東西,是往事,是回憶,是腳上的泥濘。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畢竟融進了我三十年的心血,它們即便沒有別的用處,起碼也可以留作個人紀念。讓這樣一堆東西陪伴自己的文學生涯還差不多,交到他人手裏則多少有些不安;放在堂皇的檔案館裏,我隻擔心它們占據了寶貴的庫房。
奔跑女神的由來
《外省書》之後/一次酣暢淋漓的寫作
這是我《外省書》之後的第四部作品,也是我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克製自己的創作衝動;寫作是我最愉快的事情,當然也是最艱難的事情。
我不認為最新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品,但它的確是我酣暢淋漓的一次寫作。我對於自己的每一本書都是傾盡了全力的。比如《醜行或浪漫》,前後兩章不止改寫了三四十遍。比如《家族》,從1992年寫出初稿到現在,停停改改曆經了十一年。
作家的創作是一種回憶/城市與農村的愛情
作家最重要的寫作應該是感動他的那一部分。至於一個時期流行的題材,不會構成對他的誘惑。再說作家隻應該為心目中最優秀的那一部分讀者寫作,他要相信他們有高雅的口味、絕不平庸的思想。他還要與他們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努力,以戰勝平庸。這個過程正是作家存在的重要理由,也是他的光榮所在。
我在這次創作中,即想完成這個目標。這也是我一貫遵循的準則。作家不能滿足、也不能迎合盡可能多的讀者,這當是個寫作原則。即便在這個如此匆促的消費時代,我也仍然堅持這些原則。
我認為這本書更多的在寫今天的故事,而不是過去。既寫了城市,又寫了農村。有人說我這一次稍有不同的,是書中“整整寫了一大塊愛情”。愛情是有頭有尾的事件,所以不能不寫到過去。我在回憶和闡述中是很感動的。我知道這一次的故事極為美好。懂得愛的價值,這在商業時代尤其是一件大事,也使這種寫作變得有了意義。
語言是最重要的/民間敘事的優勢
這一次使用了登州方言,這對我真是一次語言的大餐。我不記得過去的寫作曾這樣令我痛快過。書中人物的各種呼叫首先震得我雙耳發疼,而後才是突如其來的快樂。這本書在語言的河流裏上下翻飛,讓它衝洗得嶄新嶄新,又讓它帶到高遠的境界。這正是我在長期的寫作生涯中夢寐以求的狀態。
我以前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隻有方言才是真正的語言。我想抓住“真正的語言”。文學寫作從根本上來說還不能依仗普通話,因為它是一種折衷過的語言。
一個精彩的故事/靈感的來源
這是許多年前的一個真實故事。當年這個故事令我震驚。常想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後來,就是1992年左右,才覺得它可以寫出來給更多的人看。這會是一個現代傳奇。
當然也有想象中的補充。但我認為它大致是來自真實事件的啟發。
這個故事五彩斑斕,但要講好。
主人公難以想象的苦難流亡/怎樣看待她
她大概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能擁有的最好的兒女了。她的一些缺點比起她的優長,簡直算不了什麼。她善良更美麗,誰不喜歡。她還頑強倔強。有的評論說她是“奔跑的女神”,我當然同意。
我無比喜愛這個人物。當她在苦難中時,我無比難過;當她獲得了幸福時,我又擔心她的幸福不能長久。因為男人的心是多變的,女人更忠誠一些,比如像她這樣的好女人。
寫那些無告無助敏感而堅忍的人群/人文主義立場
作家和思想家的真正深刻,大多是和關注人類不平等的憂思連在一起的。藝術家更是如此:他可以沒有高深的理論,卻不可以沒有對底層的憂思。依我看,作家一輩子什麼也不想,隻想人類不平等這一件事,也可以成為極好的作家。
現在的情形卻是相反,現在的作家最害怕的是自己不夠時髦,害怕沒有跟上美國消費文化的啦啦隊。
我隻寫我的深情與矚目之地。那是怎樣的世界啊,我相信許多人過目不忘:不是因為那裏的苦難,而是因為那裏的愛和美,因為大地和仁慈。
延續了以往的主題/對鄉村生活的留戀/對城鄉的態度
我對城市和農村的態度大同小異。有的評論說我隻留戀鄉村,那是簡單化,也是猜測。我這四十多年裏,城鄉生活各占一半,寫作內容也各占一半,愛憎混合。
城應該是什麼城?鄉應該是什麼鄉?這個要講明白。我一直在用作品講明白這些問題。我發現許多人並不想弄明白一些最基本的問題,而隻想貼標簽,因為這樣做最省力。
我這次寫的鄉村,連同我過去寫到的鄉村,多麼可怕又多麼可愛。誰能簡單說一句我“喜鄉厭城”?
第一次用登州方言寫作/是否給普通讀者帶來不便
登州方言生動無比,我過去采用過,但不夠深入也不夠徹底,更不過癮。這一次來了個圓弓射雕,自覺盡情發力,酣暢淋漓。
這種寫法,即方言大行其道之時,作者心裏要掌握一個較強的控製力,不然就會淪入簡單的地方寫作。這種狹隘和簡單也是非文學的。要注意語境和語言形態的流變,在內心裏與廣大讀者呼應一體。不然這種寫作就會適得其反,讓讀者不知所雲。
方言寫作是更本質的文學寫作,但難度大到不可想象。
批評和表揚的聲音/作家自己的評價
這種評價還是留給讀者。我隻能說這是自己又一次全力以赴的寫作。成功的寫作心中歡暢,功利的寫作期期以待。我歡暢過了,如此而已,下麵正想別的。
作品的分類/新作《醜行或浪漫》的歸屬
這一類關於作品的分類,是閱讀和評論中的自然歸攏。我寫作時當然沒有過多地想到分類,而隻想有一場飽滿甚至是癡迷的、能夠讓自己真正興奮起來的表達。
《醜行或浪漫》是一部奔跑的書,癡迷的書,苦愛之書,留連忘返之書,歌哭相隨之書,但就是不知該歸於鄉土還是曆史、還是思辨。
精神體力心血激情熱忱的托付/遊曆和奔走
寫作是一種快樂。它算得上驚險和高難度,這與時髦的現代快樂觀相吻合。
我這些年的奔走,在山崗和平原的奔走,四處的遊曆,都和心中的默想連在了一起。同時,我書齋裏的默想,也和這些奔走連在了一起。
我的寫作剛剛開始,這是一種期望和感覺。我所表達的,僅是我心中急於表達的諸多事物之一。日後,當我更多地戰勝了平庸和懶惰之後,就會獲得更大的創造力。
快餐式閱讀/《醜行或浪漫》可否為讀者接納/讀什麼書
在我心目中,創作應該是給最優秀的閱讀者的。
其實世界上所有的好書,其產生莫不是因為這種牽掛。那些浮淺讀物沾不上一些人的邊,作者也不應提供這一類讀物。作者是什麼讀者,就會千方百計地去寫什麼書,一直到寫出來為止。這是一些完全不同的過程。
我首先希望自己是一個不平庸的閱讀者。
2003年4月19日
匆促的長旅
一
《山花》和《貝殼》
現在回想起來還心存感激:我們初中時的校長喜歡文學。他倡辦了一份叫《山花》的油印刊物,並且製作漂亮到了無法言說的地步。我們於是在他的鼓勵下起勁地寫稿。這種熱氣騰騰的文學生活幼稚而純潔,一生難忘。有時想—現在想,那時的文學才是真正的文學吧。反正我們的文學創作就是從此開始的。“我們”兩個字,包括了六七個初中同學。後來我們當中的三個沒有接著上高中,就帶著一種懷才不遇的勁頭,湊在一起更起勁地搞起了“文學”。主要是寫詩。我們模仿了被禁讀的詩,包括徐誌摩哼哼呀呀的愛情詩等。
我的第一篇小說《木頭車》就是沒有上高中的這一年寫的,1973年春天又改了一遍。後來這篇小說收在我的短篇小說集《他的琴》中。1973年我終於上了高中,繼續寫作,不知深淺,戲劇、詩、小說、曲藝,簡直什麼都敢寫。
1975年發表了一首詩,最初收在一個紅皮集子中,欣喜傳看中弄丟了,很可惜。
我們初中和高中的文學氣氛極濃,如今想一下,我是參與最多的幾個人之一。
1978年考入大學,最值得回憶的事情是組織了一個文學社,並且辦起了《貝殼》文學雜誌,當然是油印的。第一期發了我和另一個同學合寫的一首秋天蘋果園的長詩。它有順口溜的傾向,但不知為什麼,今天讀起來讓人覺得有一種非常豐腴的感覺。
孔子;程朱理學
孔子不是單向的商業和金錢思維,他對於世界的存在有立體的、全局的把握。所以他是極懂科學治理社會的人。人的欲望用來創造是力,用來破壞也是力,孔子知道這兩種力的微妙複雜關係以及它們的運用方法。包括程朱理學,我隻學了一個皮毛,但仍然感到裏麵有極科學的東西,有極偉大的思想。我們現在不願細究,隻憑道聽途說去判斷和批評,所以有太多的曲解。
人類的進步就是通過對欲望的種種把握,如限製和反限製的過程去實現的。中國古人比外國人,即比西方人更懂得其中的微妙。中國古代哲學家們是大處著眼的人,是治理國家生活的高手。僅僅是很痛快的發泄,在他們看來既不光榮,也不偉大。發泄沒有什麼難度,而在今天一些人看來,好像隻有發泄才成了世上第一偉大之事業。這既是很浮淺的、又是很怪異的認識。
“萬惡淫為首”的提法,對於人類的生存之道而言,仍然得說是很科學的一種理解。隻是現代的人將其曲解了。現代人沒有勇氣承認這句話的深刻性,既不直爽,也缺乏信心。中國人不明不白地信了西人學說,模仿了西人習慣,所以才格外厭棄了程朱理學。
當然再好的學說,再深刻的洞見,推行到了極端也就有了問題,比如程朱理學。不過,我們今天將其從極端推回到一個適當的位置,正是應該做的。
讀孔子,是在後來才有了一點心得的,從八四年至今,對照商業主義在中國和世界造成的損害,逐步對儒學向往起來。那時幾乎天天讀中國典籍,主要是儒家。我們北方人,特別是山東人,坐在泰山腳下讀聖賢書,會漸漸深入一點地理解孔子。
剝削階級,特別是中國皇室對儒學的推崇,弄得後來人對其倒了胃口。其實真理既不怕被利用,也不怕被歪曲。真理如同黃金,有時可以埋葬在土裏,甚至是髒土裏埋葬,但它出來後仍是燦燦閃光。我們因為一些不好的人和勢力喜歡過儒學,因而就滋生出厭惡,其實是大可不必的,這種情緒是靠不住的。這種厭惡與儒學本身的質地沒有什麼關係。
現代的美國有好的東西,比如他們的單純和天真,多民族性,對世界都有很大貢獻。但他們的消費文化、不給精神留空間的縱欲文化,最終還是要毀了這個世界。我們可以問一句,今天誰最大地汙染了這個世界?誰扔下了第一顆原子彈?誰用掉了地球上大半的能源?誰讓財伐統治和左右了國家?還不是美國嗎?中國和世界要尋找前途,怎麼非要全盤學美國不可?應該兼收並蓄,比如學學歐洲也比單單學美國好啊。
單純講國民生產總值,講商業競爭,在單位時間內沒有什麼可以戰勝消費文化占主導的美國,現在如此,將來恐怕也是如此。但是這與真正的人類幸福無關。美國道路的可怕,在於這樣下去人類將不能持續地發展,更不能擁有自己的明天。
現在正學美國的發展模式,一切都試圖讓欲望開路。這是可怕的短視行為,是自毀之路。我們就是不信美國式的野蠻要比其他的野蠻好,因為我們知道,凡野蠻都是不好的,都是文明的敵人。許多現代的致命疾病都是西方式的野蠻催生的。這裏說的疾病既指精神也指肉體。走縱欲之路就是走一條垂死之路、沒有希望之路。
現實生活培養了一大批學美國的小兒科人物,這部分人往往是危害至深的,無論他們從事什麼。美國文化中好的東西,與中國文化中好的東西也有相通之處,但奇怪的是有人認為那根本不是美國文化。
魯迅,反潮流精神
魯迅的偉大,在於他的不以時尚潮流為標準的理性。這是極難得的。前後一致的反潮流精神,這正是他最偉大之處。一個思想家隻有反潮流的勇氣,才會最終貫徹理性。獨立精神,理性,仁慈,這就是我理解的魯迅。現在是推崇縱欲的文化,這是今日世界之主潮。看看現代的一些時新人物,再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就知道是這種縱欲文化的應聲小蟲,怎麼能指望他們?他們是毀滅和擊潰中華文明的人,也是所有文明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