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的這個營造隊伍位於瑞安飛雲鎮杏裏村,領頭師傅叫李景廣。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泥水匠,李師傅子承父業也學泥水,特別在溫州泥塑上技藝高超。李師傅除去有技術外,還很有組織才能,他組織起瑞安當地的一些傳統工匠辦了一個古建築公司。公司由小到大,現在已經擁有園林古建貳級資質和文物保護貳級資質。溫州的傳統建築在建築的形製和榫卯結構上都很有特點。在結構上,溫州建築是典型的穿鬥體係,梁為富有彈性的法式月梁,往往有較大的側腳、升起,出簷大,保留有強烈的宋風。溫州的傳統民居還常出現各種藻井,當地叫“頂”或者“蒙天”,有八角頂、圓形的雞籠盤頂、六角頂、正方頂、長方頂等幾十種類型,構造精巧複雜,工藝水平高。溫州傳統建築的榫卯也非常獨特,不僅種類豐富、設計精巧,而且構造複雜、受力合理,許多榫卯類型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如:鳳凰插、四指插、上山爬等,獨特的榫卯做法是溫州傳統建築大木營造匠藝中的關鍵技術之一。有些外地營造團隊到溫州施工,因為沒有掌握當地的這些榫卯做法,使得所修繕民居的原真性受到很大的影響。比如溫州建築基本上是沒有銷子的,而有些浙中浙東的師傅到溫州做,往往出現很多銷子,這就與溫州原有風格不相符合了。
4 當地匠師資源的組織路徑
由上述的三個案例可見,組織和利用好當地匠師是非常有好處的。一是能夠保持古村落和民居建築獨特的地方性工藝和特征;而且當地匠師們做工在自己家鄉,方便對古民居進行日常修繕,並能保證其維護的可持續性;充分組織起當地的匠師,也有利於傳統匠師匠藝的傳承。
4.1 抓住匠師中的關鍵人物
在具體的做法上,首先要抓住匠師中的領頭者,也就是民間所稱的“當首師傅”、“把座師傅”或者叫“老司頭”,在他們的帶領下組織民間匠師形成匠師團隊,對於要求高、投資大的重要項目,可將這些當地匠師團隊編入到有專業資質的施工企業中,既能利用現代化施工企業的先進設備和科學管理,又能發揮當地匠師的建造技術。而在平時,這些民間團隊就可以擔當起古村落和古民居的日常修繕和維護,但需由管理部門和專業人士組成監管隊伍對於修繕質量進行監督,這樣即使是國保或者省保單位建築,隻要是小修小補也不一定都要由高資質的施工企業施工,完全可以交給這些當地的匠師團隊。
4.2 製定“勵匠”機製
政府和社會對於還在從事營造活動的民間匠師可提供一定的資金和社會支持,形成“勵匠”機製。具體做法包括:從文物保護的專項經費中拿出一小部分給工匠進行一些補貼;對民間工匠組織考核,按照技術水平的高低,發放正規的專業證書,並且將之與村鎮保險體係等社會福利相掛鉤,增加工匠們對於從事傳統建築營造的興趣;鼓勵有經驗的老工匠帶徒弟;為老工匠與有建築專業的高校牽線,在建築曆史和傳統建築營造等課程中作為導師等。
總之,民間匠師和匠藝的保護刻不容緩,希望能夠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也希望有更多專業人員加入到保護民間建築匠藝的工作中來。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朱光亞.中國古代建築區劃與譜係研究初探[C]// 陸元鼎,潘安.中國傳統民居營造與技術:2001海峽兩岸傳統民居營造與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5-8.
[3] 蔡麗.淺析寧波傳統民居大木作構架特色[J].華中建築, 2013(5):150-155.
責任編輯:於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