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曆史建築都是一本三維曆史書,看得見又觸得到,所以保護建築物的曆史和曆史建築物,是曆史保育文化的重要一環。
由建築界人士組成的芝加哥建築基金會成立於1966年,基金會相信設計概念給人無限啟發,推出一係列的活動、展覽、田野考察、課程及網上工具,為不同年齡人士提供富有動力的學習旅程,有教無類。當中尤其重視年輕人的教育工作,特設“教育家”及“導師”項目,通過與公眾建立教學相長的教育方法,令公眾接觸到建築設計曆史的寶貴知識資源,並能培養出對建築設計的興趣,延續建築創意,鞏固芝加哥建築界的地位。值得一提是基金會在其網頁上建立了一個非常全麵的建築物檔案庫,包含51項建築物檔案庫,提供簡易快捷的電腦互動平台,讓公眾免費瀏覽到建築物的詳細資料:名稱、地址、地圖位置、完成日期、區域、性質、建築設計公司、設計風格及設計理念。使專業平民化,曆史趣味化,使過去的曆史建築成為今天日常生活裏能夠觸及的有趣事物,公眾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本土的推廣教育工作,基金會亦活躍地向外扮演芝加哥的文化大使的角色⑤,透過各種交通工具(步行、街車、地下鐵路及遊船)設計旅行團,每天歡迎著世界各地人士,欣賞城內各項建築設計。
4.4 非牟利遊船觀光團
本來沉寂的建築曆史,當坐落在芝加哥河畔時,便成為特色地標和世界級旅遊景點。芝加哥河既是芝加哥的命脈,要認識芝加哥,應先去認識芝加哥河。筆者選擇了由芝加哥建築基金會所辦,以非牟利方式運作的遊船觀光團,坐在遊船上去欣賞近70米闊的芝加哥河及其河畔景致,聆聽來自建築界的義務講解員介紹河畔的建築設計。在河畔近百項建築中,令人讚歎的是“300 South Wacker Building”,它的外牆壁畫設計與周圍環境完美銜接,這個耗資81萬美元、445尺高的設計,是將芝加哥河和周圍主要街道的地圖直立在實景當中,還以紅色方盒標誌該大廈位置,增加設計的應用性。
從河上望向這個建築似是看見它在向河流敬禮,亦表明當地人對環境的尊重、保育的意識。沒有河便沒有河畔,沒有河畔便沒有這一係列建築物,這是人與城市、自然環境三者互相依靠的城市生態。
以上4個案例的舉出,是由室內到室外、多角度探索芝加哥曆史保育工作的文化互動。
5 結語
芝加哥的主要人口結構是歐洲移民,他們帶來歐洲的文明和管理理念,多元化的種族結構平衡了城市發展的創造性和可行性,令城市變遷取得正麵和建設性的經驗。既然是移民,芝加哥人在芝加哥沒有根,因此他們更重視移居芝加哥後共同締造的曆史,於是民間有更大的力量和力度去發起曆史保育工作。
芝加哥人和芝加哥河的共存關係是公眾的保育意識。城市的變遷、曆史中的神話,令芝加哥人為他們的曆史而驕傲。一座座的博物館、圖書館、曆史建築,是芝加哥曆史文化的基石。芝加哥人的歸屬感和曆史感,加上他們自強不息的鐵漢精神,一一構成芝加哥曆史保育的文化動力。
曆史保育的文化力量,令芝加哥從一個不宜居住的城市,經曆更新變化,成為今天被世界各地旅客喜愛、市民樂於聚居的國際都會。今天的芝加哥從早到晚都發放著清新、堅毅又高雅的城市文化氣質。
注釋:
①全球宜居城市指數(Global Livable Cities Index)調查排名,是經濟學家信息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通過對全球140個城市進行的調查,根據治安、基礎建設、醫療水平、文化與環境及教育等指標進行評估評選出來的結果,每年進行2次調查。
②美國人口統計處2011年人口普查 (百萬計):紐約8.2, 洛杉磯3.8, 芝加哥2.7。
③2015年美國Trip Advisor“十大最受歡迎美國旅遊城市”旅客之選。
④Carl Sandburg’s poem Chicago begins with “Hog Butcher for the World, Tool Maker, Stacker of Wheat, Player with Railroads and the Nation’s Freight Handler, Stormy, husky, brawling, City of the Big Shoulders.”Spinney, R. (2000).City of Big Shoulders: A History of Chicago. DeKalb, Illinoi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3.
⑤芝加哥建築基金會官方網站www.architecture.org/architecture-chicago/buildings-of-chicago.
參考文獻:
[1]Achilles,R.Chicago School of Architecture:Building the Modern City, 1880-1910[M].Oxford:Shire Publications,2013.
[2]Bosch,J.A View from the River:The Chicago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River Cruise[M].San Francisco,California: Pomegranate,2008.
[3]Chung,T.,&Weijen,W.Eds.Refabricating City:A Reflection[M].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ina),2010.
[4]Hasbrouck,W.R.The Chicago Architectural Club:prelude to the modern [M].New York:Monacelli Press,2005.
[5]Hill, L.The Chicago River:A Natural and Unnatural History (First edition)[M].Chicago,Illinois:Lake Claremont Press,2000.
[6]Maguire,K.Chicago:Then and Now[M].San Diego,California: Thunder Bay Press,2013.
[7]Spinney,R.City of Big Shoulders:A History of Chicago[M].DeKalb,Illinois: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00.
[8]Stone,D.Chicago's Classical Architecture:The legacy of the White City [M].Charleston,South Carolina:Arcadia Publishing,2005.
責任編輯:於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