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旅遊企業承擔的文化責任及路徑選擇(2 / 3)

經濟,擴大旅遊收入,獲取文化建設的基本經費,實現當地文化建設的大力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業的發展對促進地區間文化交流,推動目的地文化建設有突出的平台作用。  3.3 強化道德規範的責任  隨著旅遊的快速發展,道德弱化問題在旅遊業的發展中表現得越來越嚴重,這就對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應該具有較高的科學水平和文化素養,更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民素質。旅遊業對於道德規範的責任主要是通過倡導文明旅遊行為,促進提高公民文明素質,使旅遊業成為展示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風貌的重要平台。  一是旅遊業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企業管理層要擔負起其應有的責任,成為展示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風貌的中堅力量和行業表率。二是導遊、講解員等旅遊從業人員要加強道德規範教育,做好民間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麵要不斷提高其職業道德、服務水平和文化底蘊;另一方麵可以通過優良的服務引導旅遊者文明旅遊行為。三是要加強對旅遊者的文明素質教育,形成良好的出行習慣。廣大旅遊者才是展示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風貌的主體,旅遊者文明素養的提高,需要相關管理部門、景區、旅行社以及每位遊客的共同努力。  旅遊景觀是不變的,但遊客的旅遊素養是可以培育的。優美的景區、文明的遊客,才能真正形成旅遊文明的亮麗風景。  3.4 承擔加強審美教育,滿足精神文化需要的責任  國民素質包括身體素質也包括文化素質。中國自古就有“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說法。旅遊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對於國民的身心發展都有很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更多地參與到旅遊中來,有利於其全麵健康的成長。在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年輕人開展遊學活動,其看重的正是旅遊業的這種突出功能。未來我國需要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的作用,推動文化建設。  3.5 承擔加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責任  國家旅遊局《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旅遊業對外文化交流的優勢,推動我國的國際形象和文化軟實力提升。旅遊交流屬於民間文化交流,與官方交流互為補充,這種國外旅遊者和我國旅遊地居民之間的互動式的麵對麵交流,是推動中外文化之間溝通發展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和世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各個國家都將旅遊業作為國家文化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旅遊引起的目的地文化傳播是通過旅遊者親臨目的地,接受該國或該地文化信息,並將其擴散開來的。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與目的地居民進行交流,並將這些信息帶回本國,通過各種方式傳播給其他人群,而接受信息的人會成為信息的再次傳播者,遂形成逐次非定向信息擴散。事實上,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外國遊客來到中國,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中國文化,2013年7月,Google發布的《中國入境旅遊白皮書》顯示76%的外國遊客認為帶有曆史文化積澱的人文景觀和樸素真誠的民風讓他們更加願意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5]總而言之,旅遊活動作為中外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途徑,能夠也應該承擔必要的文化責任,把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到世界文化發展之中,不斷提高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推動我國的國際形象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4 我國旅遊企業承擔文化責任的路徑  事實上,文化責任的承擔不僅僅是旅遊企業自身的事情,而是一項事關政府、行業和社會旅遊者的大事,必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和激勵約束的長效機製。具體而言,可以從四個方麵來進行:  4.1 提升旅遊企業責任理念  企業理念是企業形象的精神內涵,它能夠從根本信念,根本價值取向上為企業及員工行為提供導向和激勵,並將自己的形象通過各種渠道滲透、擴散到整個社會。 獨特的企業理念能使旅遊者對其產生一種認同感,從認同企業形象到認同企業本身,再到接受企業的旅遊產品與服務,這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過程。旅遊企業責任理念的提升,有利於企業的良性發展,是企業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所在。因此,推行旅遊企業文化責任的相關培訓,邀請有關領導和知名專家為企業做專題講座輔導,編印一些相關的《旅遊企業責任工作手冊》等宣傳資料,提升旅遊企業員工的責任理念是當務之急。  4.2 發揮政府監管作用,積極倡導企業文化責任  政府部門應該要為企業承擔文化責任提供更好的社會條件。政府對主動承擔文化責任的企業應該給予相應的鼓勵與支持,製定相關政策,加強對企業承擔文化責任的監督,如建立行業履行文化責任檔案,積極運用好旅遊投拆舉報電話等。同時,要深化對旅遊倫理規範的研究,並根據不同旅遊目的地的特征和特殊要求製定出相應的、更具可操作性的道德行為準則,以指導旅遊企業和旅遊者的行為。  4.3 行業協積極發揮作用  在我國,旅遊行業協會的角色定位一直不是特別鮮明,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在承擔文化責任的過程中,旅遊行業協會理應發揮積極作用,使企業文化責任管理與行業管理有機的聯結起來,建立一套完整的企業文化責任評價體係和管理機製。政府政策相對薄弱的環節,協會可以起到補充的作用。  4.4 加強對旅遊者的宣傳和引導  首先,必須要大力加強對旅遊者先進旅遊理念的推動和宣傳,在“可持續旅遊”理念的指導下推動負責任旅遊、生態旅遊、誌願旅遊、倫理旅遊等“替代性旅遊”方式,以克服現代大眾旅遊負麵影響的重要趨勢。其次,采取多種方式由多種主體對旅遊者進行遊前、遊中、遊後的環保教育和信息傳遞,尤其對旅遊目的地的文化習慣禁忌、目的地旅遊規範進行事先學習和采取措施進行行為強化。  5 結語  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指出:“雖然我們在從事著旅遊業,但它的終點應該是文化。”總體而言,我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我國悠久醇厚的曆史文化。旅遊與文化相輔相成,緊密相連。旅遊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又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正是由於旅遊與文化的這種密切關係,決定了旅遊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應承擔的文化責任。  參考文獻:  [1]王桂蘭.文化和諧與當代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J] .科學社會主義,2006,(6).  [2]國家旅遊局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意見[EB/OL].h  [3] 文化[M].辭海,北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4] 2013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EB/OL].  [5]Google.中國入境旅遊白皮書[EB/OL].  責任編輯:王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