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美國企業進行了管理組織及製度的改革,效率大幅提高。工業化初期,企業規模小,管理職能單調,工廠原料供應、生產、產品銷售等職能並未分離,管理功能混雜。19世紀末,資本和生產迅速集中,出現跨地區的規模龐大的控股公司,過去小企業的管理模式顯得力不從心,企業管理職能經曆了分化與整合,一個集中的部門化的科層製的管理模式應運而生。龐大的美孚石油公司率先對管理職能進行整合,將頂層宏觀控製與部門分工的模式運用到龐大的企業管理中,公司設立中心辦公室,下屬經理負責各自部門,這些部門分別負責油井開采、原油冶煉、石油運輸與分配等工作。
與舊式管理相比,企業科層製管理具有明顯的優點。結構上,它具有兩個特征:一是組織完善化,官職以上下序列劃分,各有各的權限,職責由規章規定;二是職務活動法規化,處理事務按章辦理,強調職務活動的公務性質。新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人員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專家,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消除了紐帶關係參與決策及腐敗等因素。科層製管理效率很高,美孚石油公司通過管理組織的改革而逐漸壟斷美國石油市場。這種模式在歐美各國得到普遍效仿,對西方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進而影響20世紀初的全美市政改革。
在上述背景下,美國市政改革的思想形成。19世紀晚期,美國社會分化劇烈,中產階級崛起,中產階級受過良好教育,他們肩負起領導市政改革的重任。改革運動自下而上地展開,在保護公共利益的浪潮推動下,民間成立了全國市政改革聯盟,其分支機構散布全國各地。聯盟推出《城市憲章》作為改革的綱領,憲章最重要方案是限製公共特權、避免州的過度幹預、建立專家治理政府的人才製度等。改革目的是要杜絕選舉的舞弊,消除腐敗,更重要的是擴大城市自治權、實施專家治理,進而實現對迅速變遷的城市社會的有效控製,推動經濟繼續發展。
2 企業化市政改革與各區域市政組織的差異
1900年起,美國市政改革的序幕揭開。得克薩斯的加爾維斯敦事件誘導該市率先進行市政改革,進而推動全美改革迅速蔓延。美國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各地價值觀念與經濟水平存在很大差異,新型城市政府組織也呈多元化特征。不僅如此,單一的模式還會導致體製僵化,難以應付日益複雜的城市問題,給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馬克斯·韋伯把這種新型的管理組織稱為合理—合法的權力組織,也就是現代科層製。這種新型管理組織吸收優秀的人才參與,具有反對傳統權力組織的頑固、僵化及死氣沉沉的特點,同時也消除了傳統權力組織導致腐敗的源泉,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管理組織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麵前表現出極高的效率,適應現代經濟與社會快速變遷。美國市政改革所形成新型城市政府組織如下:
2.1 城市委員會製
1900年,加爾維斯敦颶風麵前舊式的市政府表現出驚人的無能,市民另組城市臨時管理機構,一種新的城市管理機構──城市委員會製誕生。加爾維斯敦的新的市政機構由五個委員組成,各委員進行分工負責,在短期內恢複了正常的城市生活,重建工作卓越。其後城市委員會製就成了加爾維斯敦固定的管理機構,並為其他城市所仿效。這種體製的特點是實行權力分工,各委員負責城市的一個行政部門,如警察保護、教育、衛生等部門。
實際上,這是一種企業化的科層組織,相當於大企業的從原料供應、產品生產到產品分配等各個部門。城市委員大多是城市的企業精英,他們在城市與企業界頗有影響。匹茲堡等城市的市政改革由製造業、銀行業及商會等企業精英推動,城市委員會的委員則由企業精英中遴選,而市長由從委員中選出,任期 2—6 年不等。城市委員會製是美國城市管理邁向現代化重要的一步,使城市政府機構職能專門化,市政組織通過分化與整合使效率得大幅提高。
2.2 城市經理—參議會製
美國市政改革繼續推進,市政管理職能不斷整合,出現一種更有效率科層管理機構,即城市經理——參議會製。經理製與企業科層管理組織差異已很小。城市參議會由普選產生,規模很小,一般在5至7人之間。參議會任命城市經理,全權負責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經理之下設有相應的部門負責人,參議會起監督的作用,理論上這種體製直接來自類似大企業的科層組織,參議會與城市經理的關係如企業董事會與中心辦公室總經理的關係。
在權力分配方麵,經理製也充分體現了社會學的“精英管理模式”。城市經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有的甚至是企業家。在市參議會監督下,經理及其他市政主要官員形成嚴密的管理組織,站在城市社會頂層,對龐大而複雜的城市社會實行有效控製。在美國諸種城市體製中,經理效率最高,也表現出專家治理的科學性,使決策也更為合理。這種模式在中小城市及富裕的郊區城鎮普遍采用,陽光地帶一些城市也采用這種體製,如聖地亞哥、達拉斯、聖安東尼奧等,這些城市是20世紀美國發展最為迅速的城市。到 1920 年,采用這一體製的城市多達158個。
2.3 市長—參議會製
針對州議會權力過大及市政腐敗,美國市政改革中還出現了市長──參議會製,這種體製明顯地把行政和立法機構分開,市長權力得以加強。市長製主要是大城市采用,20世紀初年,全美最大的23個城市中已有12個實行了這種體製,其後逐漸增多。市長製之所以在大城市推行,主要原因是大城市利益集團眾多,它們間利益競爭激烈地,關係難以協調,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機構協調。
由於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東部人崇尚權力,東部大城市普遍實行“強”市長製,如波士頓、克利夫蘭、紐約、底特律、費城和芝加哥等大城市先後采用這種體製。強市長由市參議會選出,被授予許多權力,包括任免下級官員、管理公務、安排預算、貫徹實施建設性政策等,強市長還有權否決參議會的決議。強市長權力太集中,科層製不明顯。強市長製最初的確加強了市長權力,削弱了“城市老板”的影響,但它在許多方麵與現代化市政管理仍有很大衝突,尤其是對企業活動幹預過多,也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
在邊疆拓殖過程中,西部人培養了自由主義的價值觀,西部城市從市長製中演變出“弱”市長製。這種體製受城市經理製的影響較強,市長權力受到很大約束。“弱”市長權力受到參議會有力的牽製,其下屬各部門具有很大獨立性。這種體製科層製的特征十分明顯,很相似於現代企業的科層製管理組織。
綜上所述,經過20世紀初市政改革後,美國新的城市政府組織具有這樣的特點:政府部門簡單化、職能部門化、辦事高效率化、決策日趨科學化。更為重要的是新型的市政組織實現了專家治理的目標,給美國城市長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證了整個20世紀城市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及城市化的良性推進,並對美國各地經濟重構產生重大影響。
3 改革影響及各區域經濟實力重構
美國各地市政改革形成不同類型市政管理組織,其影響也不盡相同。市政改革的首要目標是提高效率及決策的科學化,同時也要精簡機構、減少冗員,以此推動城市發展。為此需要建立專家治理的小型化的市政管理機構,同時也吸引大眾參與。基於這個目標,美國各區域最成功的市政改革所建立的市政組織應包括以下內容:高效、簡政、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各類市政管理組織對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長期的影響,導致美國區域經濟實力此消彼長。
20世紀,美國郊區及小城鎮是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地區,從戰前經濟呆滯的地區演變為美國經濟增長的中心,這與其專家治理的新型市政管理組織有著密切的關係。郊區次級中心及城鎮人口以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為主體,人口素質高,其社區與城鎮管理者素質也高,一般都實行經理製或委員會製管理。[7]這類體製機構簡單,管理人員少,效率高,政策靈活,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二戰後,郊區節點及小城鎮投資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吸引了大量製造業,其經濟處於猛烈擴散之中,郊區城鎮迅速崛起。如舊金山附近的克拉克縣、波士頓外圍的128號公路走廊等地城鎮節點成長為美國第一、第二電子工業中心。今日郊區次級中心與小城鎮已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