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張彥宏他們忙著在太行山上招兵買馬,準備對滿清在北方地區的統治進行零敲碎打的時候,南京的政爭已經開始走向高潮。。。
其實阮大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讓張振嶽有些不滿的,按照原定的方案,黃道周這個倔強的老頭子老老實實引退也就算了,張振嶽並沒有打算就此對東林諸公複社諸子進行強力打擊,即使是他們總是不斷在試圖讓自己滾蛋的情況下。
但是隨後發生的事情卻改變了張振嶽對於這件事情的態度,因為楊文驄的彈劾點爆了黨爭的炸藥庫,永泰朝的第一場黨爭就在永泰元年十月的北伐失敗後開始了。。。
在錢謙益很沒有氣節的投降滿清之後,東林黨和複社就失去了傳說中的領袖,而這個時候高舉抗清大旗的黃道周自然就成了東林和複社的新領袖,沒有人在資曆和威望上能和他比肩了。要知道這位可是得到了崇禎皇帝親口評價的,隻是評價的內容不太好:“一生學問隻辦得一張佞口!”
黃道周當時就高聲爭辯:“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辯。臣在君父之前獨獨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謅麵諛者為忠乎?”他厲聲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這場有名的辯論之後黃道周被連貶六級,調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禎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撫解學龍以“忠孝”為由向朝廷舉薦黃道周。解學龍說:“我明道學宗主,可任輔導(相)。”崇禎一聽大怒,下令逮捕二人入獄,以“偽學欺世”之罪重治。由於幾位大臣力諫,改為廷杖八十,永遠充軍廣西。此番杖謫,使黃道周聲名愈重,“天下稱直諫者,必曰黃石齋。”
可見在明代,君前失儀或者目無君上並不是什麼大罪,甚至還有好處的。難怪有明一代,文官們爭先恐後的罵皇帝,這目的原來就是在求廷杖邀清名,不知道的還真的以為他們是有風骨有氣節呢?這就能很好的解釋這些人為什麼在滿清皇帝麵前跟條狗一樣,因為隻有大明的皇帝把他們當人看,就這麼簡單。
而現在,邀清名的時候到了。
就在楊文驄以禦史的身份彈劾都察院的老大黃道周之後,整個朝廷就沸騰了,至少在東平王張振嶽看來,東林黨和複社很好的向自己展現了一下他們的力量。
隨著“甲申之變研討會”的舉行,東林或者複社都被當局認定為是大明遭此浩劫的原因之一。所以目前的東林黨和複社嚴格來說都已經稱為曆史了,至少他們現在的名字已經變成了忠君社。不過這不重要,他們的組織方式和做事風格沒變就夠了,名字什麼的,真的不重要!
雖然在君權的問題上,黃道周和黃宗羲存在重大分歧,但是在對付阮大铖這幫子奸黨上,他們永遠都是一致的。
在彈劾的第二天,忠君社就開始反擊了。不過他們顯然是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的反擊,他們的步驟是分兩步來的。第一是力保黃道周,這個比較好辦,不過是文過飾非而已。具體來說就是對錯誤避重就輕,對成績反複擴大。這是老套路了,明代的士大夫人人都會,而且幾百年後的中國政客玩這套也玩得很熟練,隻是碰到不吃這套的老外他們就孫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