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之戰終究是沒有打起來,雖然張振嶽他們自己知道大明氣數已盡。但是對於緬甸這個曆史上被明軍攻破過副都阿瓦的國家來說,大明依然是強大的存在。
別看緬甸在東南亞一帶是無敵的存在,一度攻滅過暹羅、真臘等國,但是在明朝麵前,他們乖覺的很。
所以最終,緬王接受了張振嶽的幾項要求,包括發動二十萬人修築仰光到八百的官道,一旦修成,今後南洋和雲南的物資溝通就可以水路並進了。
仰光港口則由歐亞聯合公司承包,同時大明在緬甸仰光駐軍四千。
此外,緬甸、暹羅、真臘(高棉)三國被勒令出動軍隊十二萬,會同廣西土司的的軍隊六萬,加上蕭嚴指揮的二萬明軍共計二十萬,以蕭嚴為主帥於大明崇禎十年殺向安南。
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他們比緬甸人要骨頭硬多了,曆史上在明成祖時期,英國公張玉曾奉旨帥軍攻滅安南,並將安南劃入大明行省,但是不屈的安南人通過不斷的鬥爭再次贏得了獨立。考慮到收支不成比例的問題,大明也承認了安南獨立的事實。
結果安南野心越來越大,不斷蠶食明朝在雲南和廣西的土地,沙定洲他們家族能夠發跡就是因為他父親曾帥軍擊敗了安南入侵雲南的軍隊。所以這一次出征,熟悉安南情況的沙定洲被派給蕭嚴當副手。
宋小魯和施琅則從海上進攻占城,對安南實現水陸夾擊。
安南戰事比想象中的要順利的多,此時的安南根本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黎氏王朝早已經是名存實亡,安南的北部由鄭氏控製,南部則由阮氏控製,這兩大軍閥之間混戰連年。
於是明軍出現的時候,他們發現已經無力抵抗了。
首先垮台的是阮氏政權,宋小魯仗著水師對著占城一頓炮轟之後,阮氏就兵敗如山倒了,此後一度試圖驅趕登陸的明軍,但是卻連戰連敗,至大明崇禎十年十二月,阮氏投降。
而鄭氏則堅持在叢林中鬥爭,並且成為了安南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為此張振嶽的辦法比較簡單,廢除了黎氏,立投降的阮氏為新的安南國王,然後用安南人打安南人,最終在崇禎十二年春,迫使鄭氏不得不投降。
張振嶽在西南弄得是有聲有色,而大明的江山卻是更加風雨飄搖。
崇禎九年(1636)和崇禎十一年(1638),皇太極先後派兩個弟弟阿濟格和多爾袞入寇中原。而明軍的表現隻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其中阿濟格這次,共克12城,56戰皆勝,獲人畜17萬9千8百。出關之時,明軍十八萬人尾隨而不敢攻擊,最後阿濟格還十分囂張的留下了“諸官免送”的牌子。兵部尚書張鳳翼沒辦法催促大軍出擊,卻又要麵對皇帝的問責,無奈之下服毒自盡了。
而多爾袞這次則更是個巨大的悲劇,因為盧象升戰死了。
清軍兵分兩翼,分別從牆子嶺和青山關毀邊牆而入,密雲總督吳阿衡倉促應戰被殺,兩路大軍越遷安,過豐潤,會合於通州,沿太行山和運河,分兵八道,向西進攻。北京以西至山西地界,千裏之內,多為曠野平原,善於馳騁的滿蒙騎兵,千千萬萬,飛馳起來如一股狂風卷地,箭鋒指處,明兵紛紛披靡,沿途所過六府城鎮皆被攻掠。崇禎本來聽從兵部尚書楊嗣昌,希望議和,盧象升堅決反對,崇禎忙否認自己有議和打算,便同意他帶兵,然而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處處為難他,盧象升名為督天下兵,實際手上可用兵馬不足兩萬!後來楊嗣昌從中作梗,竟又把這兩萬人馬分走一半,盧象升率軍至距鹿,兵馬又潰散一半,僅剩五千殘卒,沒有糧餉,高起潛率山海關、寧遠兵與他相距不足五十裏,盧象升哀求其分給援兵,高起潛置之不理。盧象升軍中無不失聲哭泣,12月12日,被清騎兵包圍,連圍三重,盧象升大呼血戰,身中四箭、三刀斃於戰陣。高起潛聞聽,拔營就跑,本來應該向西,慌亂中竟誤逃向東邊20裏,陷入清軍埋伏,大敗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