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沒能得到張振嶽的答複,隻能繼續在獅子城待下去,因為他們還肩負了考察大明軍隊實力的命令。這一點都是沒讓他們失望,因為他們能看到的絕對是大明精銳,至少是符合歐戰標準的精銳。張振嶽的軍隊差不多是整個大明最適合這個時代歐洲戰場的軍隊了,所以看完之後,範霍斯龍斯特帶來的二個荷蘭特使開始激動了,他們仿佛看到了一直受荷蘭執政雇傭的明朝大軍橫掃整個歐洲的壯觀場麵,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帝國將在這場戰爭中倒塌,而一個新興的尼德蘭帝國必然會崛起。
曆史的車輪很快就指向了崇禎二年十月,荷蘭方麵就大明出兵的問題已經進入到了第五次會晤,單單就誠意來說還真的是足夠了。沒辦法,目前荷蘭內部挖潛也才組織了不足二萬五千人的軍隊,這點人馬勉強守住本土,要在歐洲全麵幹預戰爭的可能性維護其微。
而且更為糟糕的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的第二階段已經結束了,新教徒毫無例外的輸掉了這一階段的戰爭。戰爭初期,以丹麥為首的反哈布斯堡軍將哈布斯堡的軍隊打得節節敗退。但是在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雇用聲名顯赫的波希米亞貴族華倫斯坦的雇傭軍之後,這一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扭轉。注定要成為這個時代名將的華倫斯坦不負皇帝所望,先是擊敗曼斯菲爾德,其後再擊敗丹麥,並控製了薩克森。最終,丹麥被迫於1629年5月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簽定《呂貝克和約》,並保證不再插手德意誌事務,戰爭第二階段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伸延到波羅的海告終。
換句話說,荷蘭人對於外援的盼望變得更加迫切了。而且他們還拿出了一個更合理的方案,雇傭軍,他們願意支付高額報酬,雇傭五萬人左右的雇傭軍抵達歐洲參戰。
張振嶽一直沒有鬆口,但是也沒有停止談判,他很想知道最終自己能拿到怎樣的條件,同時,他還在關注著大明帝國國內的走勢。
就在丹麥人不得不向哈布斯堡王朝求和的時候,袁崇煥不顧蕭嚴的反對把毛文龍給殺了,曆史沒能因為蕭嚴的介入而發生變化。
對此蕭嚴很是鬱悶,其實毛文龍死不死和自己沒什麼關係。關鍵是這個袁崇煥辦事根本沒走正常程序,毛文龍是個總兵,而且在朝廷有很深厚的浙黨背景。這點從朝中有無恥的大臣鼓吹的“若是有兩個毛文龍則全遼可服”腦殘語就可以看出了,袁崇煥要殺這麼一個人不僅僅是和官場規矩對不上,而且還沒這個資格。可惜當時蕭嚴在山海關,雖然事前書信勸阻過,但是性格固執的袁崇煥顯然不是一封信能勸住的。
毛文龍殺了也就殺了,隨後袁崇煥又調整了遼東的軍事部署,將寧遠、錦州合為一鎮,讓祖大壽鎮守錦州,何可剛替代朱梅駐寧遠,趙率教守關門,袁崇煥自駐寧遠,同時上書給皇帝朱由檢極力稱讚祖大壽等三人的才能,並說自己五年複遼的計劃全靠這三人來實現,如果五年後沒有實現,他將親手將這三人斬殺,自己到司法部門領罪服死。而蕭嚴因為毛文龍的事情引起了袁崇煥的極度不滿,最終被調往宣府鎮任總兵官,這下蕭嚴要想改變曆史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