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嶽在檢閱完天雄軍和天狼軍後,又去了南京寶船廠。這個廠子現在屬於南京兵部和東南總督府共管單位,其實就是歸張振嶽一個人管。不過張振嶽在這次視察中,除了失望就隻剩下失望了。
應該說,過去的一百多年裏,整個造船業都沒有任何長足的進步,鄭和下西洋時代遠遠領先於世界的寶船到了今時今日已經不具備任何優勢,甚至還處於劣勢了。
根據張振嶽的記憶,同時代的英王查理一世時期,由造船大師彼得.佩特於1637年主持建造的“海上君王”號數據:排水量:1500噸。尺度:長70.7米(全長,包括艦艏斜桅),吃水:5-6米。航速:10節 。武備:104門火炮。20門60磅炮,8門30磅炮,32門18磅炮,44門9磅炮 艦員:約800。
而鄭和時代的戰船,因為帆自重過大,速度最高也不過7節,而由於材質問題,可以裝備的大炮也不過十幾門,估計還都是小炮。
當然60磅炮對於當時的戰艦來講殺傷力顯得過剩,海上君王號1500噸的排量裝了100多門火炮,防護力就不會很高;這還是當時頂級戰艦的標準;作為劃時代的大型戰艦,海上君王號雖然是全炮戰軍艦,但是設計上還不是很合理,畢竟處於摸索階段;即便是英荷海戰期間絕大部分所謂的戰列艦也就是五六十門炮的戰艦,火炮口徑絕大多數也在32磅以內;荷蘭的戰艦好多都是18磅炮為主力;相比18世紀的74跑級別的三級戰列艦噸位就已經有1700噸左右,防護力也更好;而且海上君王號上60磅炮重量太大,裝填過慢,而且對於17世紀的船體平衡性和抗擊力也有很大影響,所以後來海上君王號換裝了42磅炮;
英荷海戰期間誕生的戰列艦火炮甲板上的火炮口徑後來換成了32磅炮和18磅炮;火力均衡,射速適中;對於當時的海戰,火炮悲催的命中率使得火炮數量和射擊速度成為了海戰的決定因素;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火炮鑄造的越來越堅實,火藥的改進也使得火藥的效率越來越高;32磅炮的威力對於當時的戰艦已經能非常有效的殺傷,加上令人滿意的射擊速度;因此當時32磅炮脫穎而出。
張振嶽在後世和蕭嚴以及宋小魯是玩過全麵戰爭遊戲的,麵對這樣的局麵,他們隻能用痛心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造寶船的目的是用來運輸做買賣,因為最大的寶船長124米,寬50米,總排水量3000噸,差不多19世紀英國輕型巡洋艦的噸位,與之相對的是速度直接掉到5節左右了。所以鄭和下西洋真正使用的是中號寶船,長64米,寬17米,總排水量1300噸,速度7節。
由於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整個帝國的造船業差不多是停滯不前的,民間造船業到是蓬勃發展,但是受限於規模,目前能造的也就是400料,約合130噸的船。難怪後來施琅收複台灣的海戰每條船就裝幾門炮,而且作戰基本以接舷戰為主,電視劇《康熙王朝》拍出炮火轟鳴的效果顯然是誇張了當時的作戰實情,到是陳小春版的《鹿鼎記》中的戰船很符合當時的情況。這已經是大大的落後於歐洲了,由此可見,無論是儒教還是什麼教,發展都最後,如果成了一言堂,都會走向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