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嚴和宋小魯那邊可是鼓噪了好幾回了,當初大家還在大李莊當二賴子的時候可沒敢想那麼多,能吃頓飽飯就成。在襄城開三義百貨棧的時候可沒敢想那麼多,能多賺點錢就成。在南陽拿著刀子去砍人的時候可沒敢想你們多,能救下結拜兄弟就成。至於在遼東,那更是隻想著能活下來就成了。
但是不知道是冥冥之中自有上天注定的緣故,在一大堆的機緣巧合之下,張振嶽他們三個居然走到了眼下這一步。靠著天啟帝的信任,張振嶽居然爬到了南京兵部尚書兼東南總督的寶座上來了。於是榮升參將的蕭嚴和宋小魯現在想法也就跟著多了,當初在破廟裏,蕭嚴那份改變曆史的想法就有一次被提出來了,而且這一次張振嶽並沒有駁斥。
不過張振嶽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是知道曆史的,知道這天啟這個年號如果沒什麼意外的話也就是一年的光景就該換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張振嶽可沒指望曆史上那個殺大臣跟殺孫子似的崇禎皇帝還能跟天啟皇帝那樣大度隨和,這小子根據曆史來看都是個勤勉卻不是個合適的皇帝。有點完美主義了,隻要發現下頭的大臣不合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一個死字。實際上,無論是誰來做臣子,都不可能合皇帝的心意,這就是客觀自然環境。這做皇帝跟做人一樣,不能指望環境來適應你,你得主動去適應環境。
在張振嶽看來,這崇禎皇帝勤勉是夠勤勉了,可是單就對於臣下的了解和把握,他遠遠不如天啟皇帝。事必親躬的另一個意思就是不會用人啊,所以這麼一來,張振嶽估摸著自己定然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了。想想都知道,位高權重就不說了,自己在江南靠著釜底抽薪的辦法,讓江南的士紳連鬧騰的機會都沒有,硬是強按著牛頭把水喝了。眼下自己是有皇帝撐著,要是等到天啟皇帝駕崩,自己最大的助力沒了,那接下來保證是熱鬧的不行,落井下石的保管少不了。
所以不說未雨綢繆,給自己找個退路那是必須的。
逃跑,不行,張振嶽現在不是光棍了,他有了唐秀雲,有了布木布泰,甚至在布木布泰的肚子裏還有了個預計下個月就要出來的小張振嶽。至於蕭嚴也有了烏雲其其格,這樣的情況下再跟當年在襄城一樣拍屁股走人就沒那麼簡單了。
所以這條後路該怎麼留,接下來的這段日子裏,值得張振嶽好好想想,唯一不用擔心的大概也就是銀子了。現在手上是從江南刮地皮刮出來的四百萬兩銀子,就算交了內帑,也還有二百萬在手了。自己要做的事情還太多了,先把唐秀雲和布木布泰接出來才是正途。
張振嶽看了看校武場上整齊的軍隊,心裏不由的想到:“也許我需要的是一個可靠的勢力,一支忠誠的軍隊,然後是一片安身之地。至於將來去哪兒,那就容將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