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家的曆史一直到明朝滅亡才宣告結束,有明一代,朝堂之上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可是無論是誰上台,對待這五家都是十分客氣。這裏頭拋開沐國公府世代鎮守雲貴不談,究其根本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是他們絕對忠誠於曆代大明皇帝,在政治上就處於了不敗之地;
第二是他們地位超然,輕易不會幹涉參政,換句話說就是家教不錯。仔細翻閱一下明代各地藩王的世係表,你能發現有許多藩王被下旨廢除,另擇一人嗣位。但是國公世係基本上沒這個情況,這個家教果然不是蓋得。
第三就是無論誰承襲國公,南北直隸的兵權基本上就由這四家輪流代替皇帝掌控著。這樣的硬實力,就算是囂張跋扈如魏忠賢這樣的,都不敢輕易朝他們齜牙咧嘴。
由此基本上可以排除張維賢是東林黨一分子的可能,他已經是超品的國公了,他就算再為朝廷立下什麼功勳,也不可能再升一步了。所以他和魏忠賢過不去,和遭到魏忠賢打壓的東林黨關係曖昧,最合理的解釋就是為了朝局的穩定壓製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皇帝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們絕對不會去讀什麼八股文章。但他們肯定是要讀書的,他們讀什麼書,估計就是帝王之術。縱觀明代帝王的表現,在崇禎之前的皇帝表現都屬於不錯,何來不錯,平衡朝局平衡的好,基本上做到了一點,就是誰也別想一家獨大。就算出了諸如嚴嵩、張居正、魏忠賢這樣的權臣,最後要撂倒也隻是皇帝閑話一句而已。所以無論外朝和內廷折騰的多麼厲害,曆代皇帝對於勳貴都是優渥有加的。許多關係大明機密的事情,自然也就大多是交到了這些勳貴手裏去辦。無論東林黨或者其他什麼文官在皇帝麵前如何強調自己的忠誠可靠,皇帝都不會如信任勳貴這般信任他們。
而在張振嶽去見張維賢之前,天啟皇帝也不知道出於什麼樣的心態,居然在一天之內連發三道明詔,而這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三道明詔都是針對張振嶽而發的。
第一道明詔:即日調遼東覺華島正三品參將張振嶽入值京師,改任錦衣衛正三品指揮同知。因為北鎮撫司的關係,錦衣衛指揮使一職到了此時早就從常例的正三品變成了正三品以上,最高可達正一品。不過同樣,指揮使幾乎成了虛設,因為錦衣衛北鎮撫司可以繞過指揮使直接麵聖。所以這個不算升官,勉強算是平調。按照這個時代的規矩,不過是給了張振嶽多一份可以拿餉銀的兼職而已。
第二道明詔:張振嶽戌守遼東,殺敵有功,著遷兵部正三品侍郎,並協理京營戎政。
這也不是升官,但是仔細一看,這無論是兵部的侍郎,還是協理京營戎政,這可都是文官的差事,雖然還是正三品,不過明代文官可是壓著武官的。此詔一出,各科給事中已經躍躍欲試要封還詔書了。。。
第三道明詔下來後,群情激憤,張振嶽想不紅都難了。授張振嶽正三品右副都禦史銜,這可是地方督府才能兼得銜,一個粗魯武將居然由此幸進此職,絕對是史無前例的,文官們如何肯依。就算此輩是天子新貴,亦是要搏上一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