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粱釀造白酒,我國獨步世界,久享盛名。高粱白酒以其色、香、味和風格展現了我國酒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我國,以高粱為原料蒸餾白酒已有700多年的曆史,正如俗語所說,“好酒離不開紅糧”,馳名中外的中國名酒多是以高粱做主料或做輔料配製而成。聞名中外的貴州茅台、四川劍南春、瀘州老窖、五糧液、山西汾酒等名酒無一不是以高粱作主料或佐料釀造而成。
【高粱酒曆史】
據《中國酒》介紹,高粱酒還有個黃河起源說。黃河,從先秦到建國以前的2000多年間,黃河決堤1500多次,大改道26次,每到洪水泛濫時,人們就用小麥稈、水稻稈、玉米稈等來築堤,結果都無濟於事,當時人們一直試圖尋找一些長秸稈的東西來當作“鋼筋”使用,後來人們發現高粱稈又長又結實,於是就在黃河兩岸種植了大量的高粱。
起初,一捆一捆的高粱稈用來築堤防洪,偶然間,人們又發現高粱穗可以釀酒,而且釀出來的酒不僅酒色晶瑩剔透,口感甘醇厚實,而且香氣清香濃鬱獨特,於是人們便開始用高粱釀酒,且一直發展至今。
高粱酒是一個老酒種,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中國酒共獲得了五個最高獎,即一等大獎章,其中高粱酒就有三個,另外兩個是果酒。事實上,從那時起中國高粱酒在國際上就已是“國酒”的代表了。至今,中國出口量最大的酒種還是清香型高粱酒類的產品。
【其他糧食酒】
除高粱酒外,其他的糧食酒,最有名的有三種,分別是廣東的米酒;貴州的包穀酒;青海的青稞酒。
米酒,又稱江米酒、甜酒、酒釀、醪糟,主要原料是糯米,釀製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在一些菜肴的製作上,糯米酒還常被作為重要的調味料。由於它滲進了沸水,故又稱“水酒”。這種農家自釀的糯米酒,味醇而香甜,少刺激性。釀酒剩下的糟粕,再加上食鹽混和後,叫“糟麻”。人們把它貯藏起來作為長期煮湯之用,亦有人把它和鮮魚一起煮,味道極佳。
青稞酒,藏語稱“納然”或者叫做“羌”,它是藏族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結婚、生孩子、迎送親友,必不可少,是藏族人待客的最佳飲料。藏族人民釀製青稞酒已有悠久的曆史,以高原主產糧青稞為主要原料釀製而成。尤以龜山泉水釀造的中心鎮青稞酒最為上乘。史書記載,公元七世紀,唐文成公主從長安遠嫁吐蕃,把漢地先進的釀酒技術傳到藏地,經過1300多年的曆史變遷,以青稞酒為載體的藏族酒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酒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獨秀。
與米酒和青稞酒和高粱酒相比,包穀酒可以說名不見經傳,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包穀就是玉米。包穀酒又叫包穀老燒,意思是說酒的度數高,有些燒喉嚨燒腸胃。事實上,在中國酒文化版圖上,喝包穀酒的主要集中在西南版塊,尤其在貴州一帶。
這些地方的主糧就是包穀,包穀酒成為這塊土地上的主打酒品牌就不足為奇了。在這裏,之所以用“喝”而不用“飲”,表明了這塊土地上人們的一種態度。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說話大大咧咧。當然,更包括喝酒的時候,嗓子扯到紫天雲裏去了,吹牛的時候,胸脯拍得山響,比真牛還“牛”。
【金門高粱酒】
要說高粱酒哪裏的最好,那還得數台灣金門。因為金門高粱酒的“中庸”風格最具中國風味,喜歡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食品的外國人也最喜歡金門高粱酒。人們之所以認定金門高粱酒為“最佳口感用酒”,在於金門高粱酒“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協調,恰到好處”的獨特風格,並尤以“酒味全麵”而著稱。
金門高粱酒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的形成已有上千年曆史,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安樂泉頌》詩中讚美“姚子雪曲”(金門高粱酒前身)“清厚甘辛,各味俱備而諧調”的特點,與現代評酒專家給金門高粱酒的評語“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風格完全一致。
(摘自飲食資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