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名人讀書方法諸葛亮——觀大略法(4)(1 / 3)

錢夢龍——四步法

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在教學中,很注重給學生以學法指導。他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傳授學習語文的“四步讀書法”。

所謂四步讀書法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第一步,整體感知,也就是全麵閱讀課文。先看課後“思考與練習”中有關指導全麵閱讀方麵的問題,然後從總體出發,帶著問題去閱讀。

通過全麵閱讀記住文章內容的梗概,用筆標出自己認為是反映文章內容梗概的句、段;將不認識的,或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用筆畫上記號,然後借助工具書,找出它在本文中的義項,再從上下文琢磨一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總之,這第一步要從全局上了解課文的內容。

第二步,重點閱讀,也就是抓住重點句段閱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發現重點句段,即“中心句”、“關鍵段”。並用筆做好記號,再寫上簡單的評語,深入思考文章的中心內容。

第三步,揣摩思路,也就是分析作者的寫作路子,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揣摩時,可以用順問法,比如:“為什麼作者先寫甲×,後寫乙×呢?”也可以用逆問法,比如:“為什麼作者不先寫乙×,後寫甲×呢?”這樣一揣摩,很快便摸清了作者安排材料的路子,歸納出了段意,總結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四步,認識特點,也就是發現文章的寫作方法。看看這篇文章在謀篇布局、表現主題以及開頭結尾等方麵,采用的是什麼手法?有什麼獨到之處?以便自己寫作時學習借鑒這些寫作方法。華羅庚——駕馭法

“駕馭法”是華羅庚教授的讀書方法之一。

華羅庚說,“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會感到,書是那麼厚”,“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這一步以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如何將“厚”書讀“薄”呢?華羅庚有切實可行的辦法,那就是,“在對書中每一個問題都經過細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後,就需要進一步把全書各部分內容連串起來理解,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弄清楚什麼是書中的主要問題,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關聯。這樣我們就能抓住統帥全書的基本線索,貫串全書的精神實質”。

華羅庚的這個讀書方法告訴我們,讀書時,不能讓書本牽著我們的鼻子走,而要由我們牽著書本的鼻子走,高屋建瓴地駕馭書中各部分的內容。這種讀書方法就是“駕馭法”。錢偉長——跨越法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

考試之前,老師或家長總是囑咐:“先挑容易的題做,遇到難題暫時放一放,先跳過去,等把其他的都做完了,再回過頭來慢慢思考。”

遇到難題跳過去,這種方法也適合於讀書。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說:在讀書學習過程中,“碰到小問題,不是關鍵的問題,我們為什麼不能繞過去、跨過去?比如走馬路,會有很多障礙,有溝、石塊什麼的。有的人碰到溝、石塊,他非得把溝填滿,把石塊搬掉才肯過去,把時間和精力泡進小問題裏去了。其實,隻要你跨過去,繞過去,就行。學習要學習那些關鍵的東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遠了再回頭來看,原來的東西就不見了。原來那些礙手礙腳的阻礙都不成問題了。如果你被一些小問題纏住,那你就一輩子也學不成。千萬不要為這些小困難停下來,那樣是舍本求末”。

錢偉長這段話至少給了我們三點啟示:

1.從思想方法方麵來看,如果遇到問題就僵在那裏,非得要“把溝填滿”、“把石頭搬掉”才肯前進,這是愚蠢的辦法;而“跨過去”或“繞過去”,才是靈活機動的聰明的辦法。

2.從閱讀規律方麵來看,如果死摳一個問題不放手,很可能越摳越糊塗;而先跨越過去,等到對整章或全書有了一個基本印象,再回過頭來看,原來的難題就“都不成問題了”。

3.從價值觀念方麵來看,如果遇到一點小困難就停下來,那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是不合算、不可取的;隻有采用跨越法讀書,效率才會高,效益才會好。王亞南——相互滲透法

南京大學校長王亞南是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可是在他的書架上和案頭上,卻經常擺著許多如《莎士比亞戲劇選集》一類的外國古典文學名著。

王老先生為何有如此“雅興”?有一次,他對一位研究哲學的朋友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借用你們搞哲學的一句行話,叫‘相互滲透’。我喜歡看外國小說,正是為了搞文科的‘相互滲透’呀!”

為什麼要搞相互滲透呢?王亞南舉出馬克思的例子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他說:“《資本論》是一座龐大的知識寶庫,不僅有經濟學理論,還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曆史和文學的知識呢。馬克思對古希臘神話及後來莎士比亞等人的著作非常熟悉,他準確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來表述自己的經濟學觀點,把非常枯燥的經濟問題談得別有興味,而且通過小說所描繪的內容,可以從不同側麵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從而認識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如果對追殺惡魔的西波亞斯或被人罵為水獺的瞿克萊夫人一無所知,連臭名遠揚的夏洛克也不知是何許人也,要想完全啃動《資本論》是比較困難的。”

各門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不僅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自然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而且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也相互滲透。隨著現代科學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相互滲透的現象會越來越普遍,現在出現的許多邊緣科學就是有力的證明。

如果“閉關鎖國”、“坐井觀天”式地固守在自己研究學科的領地內,不與其他學科發生聯係,這個學問是做不好的;隻有隨時了解、掌握其他學科的新信息、新動向,不斷學習、借鑒其他學科的知識,才有可能在本專業研究出創造性的成果。蘇步青——攝取靈魂法

著名數學家、複旦大學原校長蘇步青先生,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與青少年學生談讀書問題,他寫道:

“讀書,第一遍可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體會。我小時候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都是這樣。《聊齋》我最喜歡,不知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我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了理解。讀數學書也是這樣,要把一部書一下子全部讀懂不容易。我一般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末一遍,題目也全部做完。讀書不必太多,要讀得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一部書也不是一定要完全讀通、讀熟;即使全部讀通了,讀熟了,以後不用也會忘記的。但這樣做可以訓練讀書的方法,精讀的方法,學習、掌握一本本書的思想方法和藝術性。”

蘇先生這一段話,談及了讀書的規律、精讀的方法、讀通的標準等問題,這些對我們都是很有指導意義的。蘇先生在這一段話裏還提出了一個非常精辟的觀點,那就是:讀書要“學習、掌握一本本書的思想方法和藝術性”。

我們通常講的要將一本書讀好,汲取它的精華,是指好的語言、新的知識、正確新穎的觀點等,而蘇步青先生則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要學習掌握“書的思想方法和藝術性”,這就不隻是要吸收書的某一個局部的營養,而是要攝取書的靈魂。

一本書也和一個人一樣,它的軀體的各個部分是具體的,直觀的(體內部分要通過解剖),而靈魂就不那麼顯而易見了。要攝取它的靈魂,就要細細地琢磨、體味。

讀完一本書,不僅掌握了它的內容,而且連它的思想方法和藝術性也學到了,那麼讀書人的收獲可真是不可估量的。陳念貽——單打一法

“單打一”,本是中國的一句俗話,意思是說做事情一次隻專門做一件,不旁及其他的問題。

有人用“單打一”的方法讀書,竟也有特殊的功效。

著名科學家陳念貽就是這樣讀書的。他年輕時為了報考大學,決定突擊自修英文。這個主攻目標確定之後,他就將房間裏其他的書籍都封存起來,隻剩下英文書一種。整天手不釋卷,捧著英文書啃讀,使自己完全進入英文的“境界”中,不受其他任何書的幹擾。第一天,他隻記住了8個單詞,到第二天早晨複習時發現已忘掉了3個。第二天仍然沒有記住幾個,但陳念貽毫不氣餒,繼續埋頭攻讀,堅持了一個星期之後,開始掌握了英文記憶的規律,一天就能記住20多個單詞了。一個月後每天能記50餘個,兩個月後就已掌握了四五千個單詞,基本能閱讀英文版的《讀者文摘》了。

陳念貽不僅隻是單打一地讀英文書,而且“單打一”中還有小“單打一”呢!在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單詞後,他又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專攻英文語法和英文寫作練習。接著,又專門用一段時間強行背誦了500句英語範文。結果,他總共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基本把英文攻下來了,並能用英文寫出很漂亮的文章。

此後,陳念貽又用這種“單打一”的方法,攻下了德、法、日、俄四門外文,還攻克了代數關、三角關和解析幾何關。真可謂:單刀直入,銳不可當,過關斬將連奪城池。

單打一讀書法,實際上是借用兵法上“集中精力打殲滅戰”的原理,適用於某種應急性質的讀書學習。陳景潤——澆鑄基礎法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在談到如何學習數學的問題時說:“幾年來,我收到了一萬多封信,有的同學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沒有掌握,就急於去解《哥德巴赫猜想》這個世界難題。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學好加減乘除的人可以學好微積分,一個沒有學過複變函數的人能夠證明1+1。學習數學想走捷徑,想一步登天是根本行不通的。應該首先把一些最基本的東西記熟,記牢。例如π=3.1416,11×11=121,12×12=144,13×13=169,14×14=196,15×15=225,平時就該背熟,什麼時候要用就能用得上,這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陳景潤的主要觀點是說學數學首先要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對數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定律、定理、數據,該弄懂的要弄懂,該記住的要記住。對各種數量問題必須有明確的基本概念。他說:“譬如問你這個教室有多大?你隻能回答有多少平方米,而不能答是多少畝,因為人們對室內麵積一向是以平方米來計算的。同樣,你不能問人家一公升有多重?這樣提問是不科學的,因為一公升的空氣、水、鐵砂重量是迥然不同的。”

他還說,小學、初中、高中所講述的數學知識(原理、數據等)是數學中的ABC,是最基本的知識。我們應該把小學、初中、高中學到的數學知識都加以鞏固,不能學了代數就忘了四則運算,學了微積分就忘了三角幾何,這樣,碰到各種題目就能用最簡捷的辦法運算出來。例如,有道大家都很熟悉的算題:一百個和尚吃一百個饅頭,大和尚一個人吃三個饅頭,小和尚三個人吃一個饅頭,問有多少大和尚和小和尚。這個問題可以用算術的方法,也可以用代數解聯立方程的方法,能用最簡便的方法算出來最好。

讓我們記住陳景潤的話吧!把數學基礎打得牢固些,再牢固些;讓它如同鋼打鐵鑄一般,堅實無比。楊樂——紅外攝影法

有一種紅外攝影技術,能夠將曾經發生過的事情通過圖像顯示出來,科研部門將其用於科學研究,公安部門將其用於偵破工作,真夠神奇的。數學家楊樂的讀書方法,在某種意義講也是一種“紅外攝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