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學會儲蓄(10~12歲)(3 / 3)

但對於進入初中階段的孩子,可讓他們預先了解投資的知識,父母應用通俗的語言,向孩子解釋銀行、信用卡等財經知識。

銀行是進行理財教育的最佳場所,也是體驗和學習的教室。

在銀行參觀的過程中,孩子就會明白,在家往儲蓄罐裏存錢和到銀行開戶存款間的差別,孩子就能對銀行和利息有進一步的了解。

到底什麼叫做銀行?簡單來說,銀行就是在有餘錢的人與缺錢的人之間做牽線工作的媒介。

財商小貼士

一項研究發現,兒童在大賣場購物時,他們隻選擇在電視上見過廣告的品牌,尤其是購買零食或飲料時,大多數兒童隻購買廣告上出現過的商品。父母要重視廣告對孩子的購買欲望的影響,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關注孩子收看的電視節目的內容,不能讓孩子養成迷戀電視的習慣。這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看電視的時間越長,受廣告的影響越大。年齡小的孩子很難頂得住廣告的誘惑,要隨著年齡的增長才能逐漸有所好轉。

個人存在銀行的錢不會很多,但關鍵是積少成多,銀行就是把這些小錢彙集起來,再借給需要錢的人,特別是公司。

那為何在銀行存款需要利息呢?這一方麵是,今天的100 元比明天的100 元更有價值,貨幣有其時間價值;另一方麵,也是因為物價會通貨膨脹,今天10 元錢能買3 斤蘋果,但明天很可能隻能買2 斤蘋果。從這個道理分析,存錢是一定要支付利息的。

什麼是複利?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把"複利"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指的是一筆很小的錢,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變成一大筆錢。

假設存入1 萬元,利息是10% 的話,那1 年後這筆錢就會"長大"到11 000 元;又過了一年,11 000 元就又獲得了利息1 100 元,總計達到了12 100 元;如此經過10 年後,所累積的錢,將是原先存入的錢的2.5 倍以上。

所謂信用卡,就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不論是向銀行還是任何人借錢,都得去還錢,因為人家是信任你,才把錢借給你。

信用卡,絕對不是"聚寶盆"。

而所謂"信用"就是每次借錢後,你是否能按約定準時還錢。

對銀行來說,"信用"是決定要不要借錢給你、要不要接受你申辦信用卡的最重要參考指標。

當你接到銀行寄發的賬單時,賬單上會注明最後繳款日,在這個日期前繳清消費金額,銀行不會收你利息;但若過了最後繳款日,銀行就會以年息約 15%,也就是借100 元要還115 元的方式,向你收取循環利息。因此,使用信用卡的規則是:還錢絕對不要超過最後繳款日。

目前的社會,信用很重要。父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在預支零用錢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孩子的誠信意識。信用卡的核心在於欠債必須要還,而且要在規定期限內還。孩子若因特殊情況,向父母預支零用錢,應要求在約定期限內償還,而且一定要控製在孩子可償還的能力範圍內。

當然,在孩子10~12 歲時期,父母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時,還需引入兒童思考未來的職業規劃,也就是讓孩子認知:如果能善用自己的天賦,未來在社會上具有競爭力,就能擁有更多的錢財,這就是積極的理財行為。

父母要特別注意,千萬別將小孩引導到"以錢賺錢"的錯誤方向。就教育觀念而言,對於正值小學階段的孩子,父母應著重於建立孩子的人生目標及價值體係,也就是追求幸福。

金錢是一種交易工具,我們可以利用它解決日常生活所需;財富是舒適生活的必要條件,我們希望孩子能明白正確的價值觀——不拜金,但也無須抗拒財富;學會理財而不守財,善用金錢與財富。

財商小遊戲

玩電腦遊戲學投資電腦遊戲也是培養孩子財商的不錯方式。以《模擬人生》為例,該遊戲的玩法,是通過自己設計的模擬市民,開創他們的事業,玩家可以自行設計開設何種類型的店鋪,例如服裝店、精品店、花店、電子產品店、理發店以及餐廳等等,定下商店的主題,再進行規劃、定價,定下更強的市場策略。

《模擬人生》對孩子認識理財有一定的幫助,可讓孩子學習管理生意,訓練經營思維,體驗可持續發展的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