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零用錢怎麼給?(7~9歲) (2)(2 / 2)

很多父母都喜歡以零用錢做獎勵,鼓勵子女讀書和做家務。

對這種方法,我持保留態度,因為若處理不好的話,很可能"走火入魔"。讀書或做家務,是孩子本身的責任,這些都不應與金錢掛鉤。此外,當孩子習慣了以金錢做推動力之後,他們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孩子凡事都與金錢掛鉤,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錢。這不但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反而形成他"唯金錢"的處世態度。

如果孩子真的有比較出色的表現,應該給予口頭的讚賞,又或是可以買一些有紀念價值的禮物給他。其實很多孩子最渴望的未必是錢,一支畫筆、一次郊遊、一次家庭遊戲,類似這些獎勵或許更能激發孩子幹家務、學習的積極性;對於孩子,精神上的鼓勵比物質刺激更重要。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最大的鼓勵或許就是現今小朋友最缺乏的——父母的陪伴。真的要獎勵,父母可以利用假日,陪伴孩子出外遊玩,相信效果肯定會較金錢利誘來得大。

當然,做家務也是要孩子明白,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父母應讓孩子分擔一些家務。

美國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鼓勵他們靠自己的力量賺錢,例如送報、除草或是當保姆,而上大學後的學費更要靠自己負擔,因此養成美國人獨立自主的性格。根據調查顯示,美國孩子平均一周做5 個小時的家務。

而我國多數孩子都受到父母過度的庇護,父母總不忍心讓孩子出外打工或在家做家務,造成孩子在缺乏實際的生活閱曆下,對理財的觀念及方法模糊不清。因此我認為,讓小孩以負擔家務的方式賺錢是很好的開始,可以讓小孩知道錢是要靠自己的付出賺來的。但為避免產生"做家務必須給錢"的錯誤觀念,建議家長可以將家務劃分個人領域與公共區域。個人領域是小孩責任,例如疊被子、打掃衛生等,自然沒錢可領,公共領域則可以酌量給予報酬。孩子若有特殊需要,有大筆支出,父母可以給予孩子勞務機會,比如說要孩子幫父母做大掃除,以換取較多金錢,但必須讓孩子知道這是父母額外給他的。

基本的家務應該是家庭成員共同分擔,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這類工作也沒有薪酬。當然,你還可以引入一些激勵方法:

例如做一個家務勞動表,列出待完成的家務和日期。每完成一項家務活,就在表上貼一顆小星星。湊夠7 顆星之後,你就可以給她買一個小獎品——一個冰激淩或者到便利店買一杯飲料,當做一種獎勵。

而那些額外的、本來就會請人做的家事倒是可以請孩子幫忙,例如洗車、拿報紙等。一開始可以用周薪的方式,等孩子的自製力與規劃能力更強時,再改為月薪。

小明的成績一向不理想,父母為了小明成績好轉,想盡辦法刺激小孩讀書,但是效果都不大。直到有一天,黔驢技窮的媽媽靈光一閃,告訴兒子:"以後考試100 分就給100 元當零用錢。"結果,效果奇佳!

而小莉由於一天直到晚上7 點才回家,讓媽媽操了很大的心,媽媽一生氣,就向小莉宣布"下月零花錢取消",小莉立刻大哭起來。

其實,若家長這樣做的話,就會破壞零用錢的原意。讓孩子以為,金錢隻是獎懲的一種工具,令家庭關係"商業化"。孩子努力讀書隻是為了錢;而隻要有了錢,做錯任何事都沒關係。孩子一旦形成這種錯誤的觀念,要想改變就很難了。

讀書是為孩子自己,不是為錢,所以家長最好不要將考試成績與錢掛鉤。但有些父母想鼓勵小孩成績進步,建議可以鼓勵小孩說出他最想要的事情或行為。例如:如果孩子成績進步,就可延長打電子遊戲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

用孩子心中最渴望的需求鼓勵他,比金錢更好。

總之,家長需注意,錢雖然是很有效的獎懲工具,但是,用零用錢支配孩子的行為,可能養成小孩"為錢讀書",或是變成"習慣拿錢控製別人"的習慣,類似的負麵作用,父母須小心提防。

財商小貼士

家長別以金錢獎勵孩子的學習成績。

倘若子女的學習成績有進步,父母可以用言語稱讚,或以小禮物獎賞。有些家長過度重視學業成績,子女考試得95 分,便給予95 元的獎賞,這樣容易給孩子一種錯覺,以為讀書隻為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