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親子理財,你需要知道的 (1)(2 / 2)

20 世紀70 年代末,當時普通人月收入僅為幾十元,齊白石一幅畫約100 元左右,而如今齊白石的畫價值已突破百萬元;但若在那時把這100 元錢存入銀行,哪怕以每年8% 的利息計算,到如今也不過2 172 元。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20 世紀80 年代,那批先富裕起來的"萬元戶",若持有現金或者低風險低收益的儲蓄、國債等金融資產,等於把大半財富拱手送人。而當時若用大量現金去購買可以大規模產業化提供的消費品,如錄音機、電視機等,也幾乎等同於奢侈的揮霍。隻有投資,才能使財富增值保值。

作為投資者,我經常聽到別人不無憂慮地說:"現在房價、物價什麼都漲了,唯一沒漲的就是薪水,通貨膨脹使我們的生活壓力更大了。"理財的目的並非為了資產升值,更多是為了保值。已故美國總統裏根曾經這樣形容通脹:"它比鱷魚更暴戾,比強盜更可怕,比殺手更危險!"如今,老爸最大的煩惱,就是積蓄怎麼才能保值。而我的煩惱則是,麵對通貨膨脹,如何更好地管理資產和管理負債,怎麼為瓜瓜儲備下更多的教育金和成家基金。

首先,我不會考慮現金或定期存款。在給孩子積攢教育基金時,請忘記現金吧。

縱觀世界曆史,通縮是特例,而通脹才是常規。哪怕是金融危機,也未必是"現金為王",那時黃金遠比現金值錢。

資產價格的全麵膨脹是曆史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規律,1930 年的1美元到2000 年隻剩7 美分錢的購買力了。所以把辛苦積累的財富變成儲蓄,特別是活期存款的人,是把自己放到火上烤,注定不會有美好的結果。

隨著收入增加,錢的確越來越"不值錢"了,從這個角度分析,現在房子有"貴"的道理。中國狹義貨幣供應量(K)為2.4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L)為6 萬億元,而截至2010 年2 月,K 為22.43 萬億元,L 為63.6 萬億元。市場上的錢多了10 倍,而資源和商品增加了多少?東西怎麼能不漲價。

在我看來,通貨膨脹並非增加工作崗位、增加工資或者經濟強勁增長的結果,而是由太多金錢追逐太少貨品所導致。

從長期來看,通貨膨脹或將是常態:寬鬆的貨幣政策決定了通貨膨脹的速度,而大多數投資者或官員似乎寧可冒著幾年通貨膨脹的風險,也不接受短暫而輕微的衰退。

大多數投資者認為,股票、房產投資是戰勝通貨膨脹的有效武器,黃金也是不錯的對衝工具。

還記得馬克o 吐溫的小說《百萬英鎊》中那個流浪漢嗎?若當時他把這100 萬英鎊存在銀行裏麵,那到現在他隻是個中產階級;若是買倫敦市中心最好的房子,那他到現在還可以過非常富有的生活;如果是拿去買股票,那這100 萬英鎊早就變成億萬英鎊了。

據統計,全球股市在過去200 年的平均回報率為7%,房地產投資的收益率則略微超過債券。以青島啤酒(600600)為例,14 年來,其股價上漲了9.17 倍;而若以住房來衡量貨幣的購買力,過去10年間,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幅應有10 倍,而這漲幅也隻是在跟隨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而已。

以黃金為例,若通貨膨脹嚴重且仍在加劇,這時黃金就可成為對衝通脹的一種工具;若經濟蕭條,投資者對銀行存款安全憂心忡忡,這時黃金就可成為一個避風港。19 世紀初,一盎司黃金價值超過30 美元,如果一個投資者在1810 年用36 美元買了一盎司黃金,2010 年2 月他的重重重重孫,把這一盎司黃金傳家寶賣掉,價值則超過1 100 美元。200 年漲了30 倍!

其實,200 年漲30 倍,黃金的漲幅並不大,但總好於持有現金或簡單儲蓄。

而股票、房產隻是資產保值的手段而已。

如何對抗通貨膨脹,以及隨後的"極速貨幣化","投資有道"是唯一的辦法。而隻要中國經濟繼續高速成長,為了積攢瓜瓜的教育基金,我還是得"著急"把錢花出去,買資產抗通脹。

理財兩大迷思迷思1:等薪水增加再來存錢

很多年輕人總想等薪水增加時再存錢,但他們沒想到,消費一旦成為習慣,即便薪水增加,也根本無法存錢,因為消費也相應增加了。若收入大幅增加,你會穿得越來越體麵,開的車越來越名貴,用餐地點越來越高檔,旅遊方式越來越花錢,但卻不是越來越富有。

迷思2:收入-支出=儲蓄

許多人喜歡精算每個月的花費,想著如何把支出結餘的部分存下來,結果,卻還是存不了錢,為什麼?因為存錢的公式用錯了。"收入-支出=儲蓄"的存錢公式,證明是不可行的,你應該換個公式,先把每個月要存的錢扣下來,剩下的錢才能花費。

"收入-儲蓄=支出",看起來很簡單,卻能產生巨大的威力!

財商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