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胡潤百富》等雜誌在報道諸如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等富豪時,常會說:"以比亞迪股票市值計算,王傳福現在的身家是350 億元。"但不會有記者關注,王傳福每個月的薪水有多少。
真正衡量富豪們財富的標準是資產淨值或資產性收入,而不是工作收入,富豪們很早就知道這一點。雖然工作收入很重要,但它隻是資產淨值中的一項,而累積財富的重要選項是:現金、股票、房地產與其他的投資。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 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並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 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 座城邑。第二個仆人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 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5 座城邑。
第三個仆人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裏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仆人,因為國王知道,第一個仆人最懂得利用金錢,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
說到這裏,相信大家都會明白,財富的定義並不在於金錢本身,而在於擁有金錢的人能否合理地利用它、管理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財富。誰最懂得管理金錢,誰就是最富有的人。
我們的收入一般有兩種形式:工作收入和資產性收入。資產性收入指不需工作就能賺到的錢,例如投資或房租收入;而工作收入,就是指必須每日辛勤工作才能賺到的收入。
職場人羨慕的"財富自由"指的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擁有人生選擇權,今天去西湖邊喝茶,明天去麗江曬太陽,不用再為錢而工作。財富自由的定義是:哪怕不靠工作收入,手裏的錢就能生錢(資產性收入),從而使家人衣食無憂,生活滿足。
富豪們拿到收入,會想著把收入拿去投資而不是消費,因此他們會花時間學習投資的相關知識,想辦法利用手上的一塊錢賺另外的一塊錢,讓資產累積的速度越來越快。
富豪們懂得存錢的智慧,他們知道隻有先存錢,資產才有機會長大。很多"窮人"賺的也很多,卻賺多少花多少,等到某一天收入下降時,生活就會出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富豪們會買能帶來收入的資產,而不是帶來負債的資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汽車,它確實是資產,但無法產生收入,而且資產價值隨時間而折損。
巴菲特願意為生產汽車的比亞迪慷慨地花去18 億港元,但他駕駛的汽車卻是最普通的美國車,用了10 年之後又交給秘書繼續使用,他的汽車車牌是"THRIFTY",翻成中文就是"摳門兒"。但"摳門"並不妨礙巴菲特投資的比亞迪股票在1 年內增值500%。
在為寶寶積累教育基金,進行親子理財時,父母們一定得清楚什麼樣的資產能帶來收入。
親子理財的關鍵在於,在賺取更多的金錢之餘,妥善管理資產和負債。
管理資產:管理自己擁有的金錢,並使之帶來更多的財富。
管理負債:很多人富有的原因,就是他們懂得管理自己的負債,懂得利用別人的金錢來替自己賺錢。
當擁有這些基本知識後,才可靈活運用資產,並將資產分配在各種投資項目之中,使自己的財富增長得更快,為孩子的教育成長基金作好儲備。
老爸的煩惱
我老爸今年65 歲, 2005 年在上海退休。他至今仍很後悔:若能早一年退休就好了。他退休那年恰逢養老金統籌,而統籌的後果就是退休金大幅降低。不過盡管退休工資較低,但這些年國家不斷給漲工資,老一輩人又很勤儉節約,所以他和老媽這些年從來沒有為錢發過愁。
老爸老媽過慣了窮日子,從不下飯館,就是買菜也挑便宜的買。退休後,老爸最大的煩惱就是通貨膨脹。麵對兒子"缺不缺錢"的詢問,他的口頭禪就是:"我們的退休金足夠花,但要是大米漲到了每斤100 元,就得靠你們貼補了。"經曆過月薪隻有40 元,上海內環房價每平方米僅3 000 元的老爸覺得,物價越來越高——大米兩年前是1 元一斤,現在1.5 元一斤;蘋果以前是2 元一斤,現在5 元一斤;就連保潔費用,也從每小時7 元,漲到了每小時12 元。
花甲之年的老爸已不想賺大錢,隻想保持生活水平不下降,不給子女添麻煩。麵對越來越高的豬肉價格,老爸終於忍不住了。
他覺得,錢還是得趕緊花出去才好,畢竟世上有件可把資金蒸發得無影無蹤的武器,名叫"通貨膨脹"。
在看央視《鑒寶》節目時,我總笑話他:當年在古都西安工作時,怎麼沒買幾件古董。他總說:那時候賺的錢得養兩個兒子,哪有錢買這些沒用的"東西"。20 世紀70 年代,老爸幾乎沒留下積蓄,而80 年代,他節省下來的錢,幾乎都放到了定期儲蓄賬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