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為什麼搞“雙重標準”(1 / 2)

美國為什麼搞“雙重標準”

今日時政

作者:姚億博

斯諾登事件暴露了美國“雙麵人”的特征。

這種現象被稱作美國政治的“相對論”,它實際上長期存在於美國的國內外政治運作中,並將繼續存在和影響美國的內政外交。

專注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往往取勝

斯諾登的爆料證明,美方一直利用其擁有的“互聯網域名根服務器”控製權在網絡空間進行監聽和竊密活動。蘋果、雅虎、微軟、穀歌,這些國人耳熟能詳的跨國公司,很早就主動或被動地與美國政府秘密結盟。通訊記錄、瀏覽記錄甚至手機短信這些極為私密的個人信息,其實早就被美國政府監控。而奧巴馬用來平息國內質疑聲音的借口居然是“該項目主要針對海外,並非美國公民”。

此次美國社會從主流媒體、社會精英到普通大眾,支持政府表態的聲音超強。

“這種看似難以理解的反應正體現了美國的民族精神。不管輿論有多自由,對政府的某些行為多麼不滿,表麵上多元化的美國社會,一旦遇到背叛美國、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就會罕見地團結,一致對外。”美國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慶四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李慶四分析說,“究其根本,在美國政治天平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兩端之間,往往是專注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言論自由的“雙邊界”

“美國的言論自由是一種有底線的多元與寬容,特別是對於經曆了冷戰意識形態對抗的當代美國來說,凡是被認為與共產主義有牽連的人物與思想,很容易被貼上‘極端’的標簽。”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李開盛分析。他認為,在任何地方,言論自由都有底線,但這種底線應該通過法律而非某種社會意見來裁定。

美國官員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這符合美國利益”,這種理念早已深入普通民眾之心。

2003年,美國著名鄉村樂隊南方小雞成員娜塔莉因為反戰和對時任總統小布什不滿的言論,招致全美抵製:大量電台拒絕播放她們的歌曲或為她們做宣傳,聽眾甚至銷毀她們的專輯。

今年7月20日去世的、曾詰難過9位美國總統的傳奇女記者海倫·托馬斯,即使有“總統拷問者”美譽,也曾經受責難,2010年因發表“猶太定居者應該滾出巴勒斯坦,回到波蘭、德國、美國和其他地方”言論而被迫辭職。這本可以有討論空間的發言,在猶太人政治強勢之下顯得不可饒恕。

李慶四告訴本刊,猶太集團長期利用其政治、金融、教育和媒體上的優勢,左右選舉、影響經濟。這使得維護猶太人地位和利益成為了美國的一條“政治正確”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