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是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除存世罕見外,主要是采用“朱(銖)兩製”紀重。三孔布分大小二等幣值,大者一兩,小者十二朱(銖)。據出土報道資料載:1983 年,在山西朔縣北旺莊露天煤礦工地八號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枚“宋子”小型三孔布,其背文“十二朱”,首部有數字“一”;通長55 毫米,重6.8 克。宋子:古邑名,戰國時為趙地,在今河北趙縣東北。從現存文獻資料上看,這枚宋子三孔布,是目前唯一有準確考古出土記載的實物,其意義重大,彌足珍貴。
留存至今的出土“三孔布”中,有一枚“武陽”三孔布,通長74 毫米,腰寬35 毫米,重15.5 克。屬於大型布,為老生坑傳世品,早年出土於河北石家莊地區。其文字清晰,銅質微紅;麵、背周沿有邊廓,圓形穿孔不太規範;澆口在首部,合範較為準確,稍有溢銅存在,鑄造尚屬精美。其通體留有硬綠老鏽,局部有少許白堿鏽,剔後可見結晶紅斑。麵文“武陽”兩字上下書寫,“陽”字左右兩邊分距較大,與“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勢;背首穿孔上鑄有數字“十五”,背文“一兩”字體稍傾斜。
據不完全統計,三孔布自清季始入譜錄以來,目前發現的大概有三十餘種;實物除博物館藏品外,大多流散海外,現今每有新出土或新品種麵世,定會引起轟動。2001 年由國家郵政局發行的中國郵政明信片《金泉錢幣博物館藏珍》一套10 枚,“武陽”大型三孔布編號為2001 秦yzp0118(10-1),曾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和眾多泉家關注。
據史料載,趙惠文王在位時,國力尚強,與各國諸侯時而結盟,時而爭戰,稱雄一時。前265 年,趙惠文王卒,傳位於太子丹,是為趙孝成王,以平原君趙勝為相。是時,秦因五年前與韓相攻時,趙派大將趙奢擊秦,敗秦軍於閼與(今山西和順縣)。秦見趙王新立,太後主事,遂伐趙,拔三城。趙求救於齊國,齊必以長安君為人質,方肯出兵。觸龍(觸讋)說趙太後之典故,講的就是此時故事。
前262 年,秦攻取韓戰略要地野王(今河南沁陽),韓納上黨郡於秦,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欲將十七座城邑歸趙。時平陽君趙豹分析利弊後,認為受之不妥;趙孝成王聽信平原君趙勝等人“此大利,不可失也”(《史記·趙世家》)之說,發兵取上黨;後來導致“長平之戰”發生,秦坑殺趙降卒四十餘萬。隨後,秦進兵圍趙都邯鄲,平原君攜毛遂至楚請救;及魏公子無忌使如姬盜兵符、殺晉鄙奪兵權,乃解邯鄲之圍。至此,趙國力大衰,每況愈下。前248 年,秦遣大將蒙驁攻趙,連拔榆次(今山西榆次北)等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
在先秦貨幣中,三孔布幣文之地名多為趙地,故殆為趙鑄幣。從“武陽”三孔布地名上考究,見著於史料的有:趙孝成王“十一年(前255 年),武陽君鄭安平死,收其地。”(《史記·趙世家》)《集解》徐廣曰:“故秦將降趙也。”按:鄭安平原為魏國人,助範睢入秦,秦昭襄王任用範睢為相。前259 年,鄭安平被範睢推薦為將軍,在攻打趙都邯鄲時被圍,結果率二萬人降趙,被封為武陽君,死後其封地被收回。如是說無誤,武陽君鄭安平的封地似應為趙地。
據《史記·趙世家》載:孝成王“十九年(前247 年),趙與燕易土: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燕以葛、武陽、平舒與趙。”從史料上看,武陽古邑,原屬燕國領地,為燕下都,分東西兩城,規模相當宏大;燕昭王曾在此設“黃金台”招徠天下賢士。是時,趙孝成王與燕交換土地後,武陽歸屬趙國,其地望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另外兩地葛(今河北高陽縣西北)與平舒(今山西廣靈縣西北),均同時入趙境內,今分屬冀晉兩省。《正義》引《括地誌》:“故葛城又名西河城,在瀛洲高陽縣西北五十裏。”“平舒故城在蔚州靈丘縣北九十三裏也。”這枚麵文為“武陽”古地名的大型三孔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孤品,其學術價值極高,對於佐證史料、研討三孔布鑄期以及考究衡製演變和地理位置變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是品“武陽”三孔布自早年首次出現後,一度輾轉於坊間,曆經多位泉家之手,最後歸入金泉館藏。在此之前,曾被人以此作範模翻鑄過數枚仿品流於世,故遇有與此形製、文字、紀數乃至缺陷位置完全相同者當審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