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亳百涅與三孔布(1 / 2)

亳百涅與三孔布

作者:戎畋鬆

戰國時期韓“亳百涅”

“亳百涅”大型銳角布,通長71 毫米,肩寬42 毫米,重17 克;體大厚重,品相鏽色甚佳,早年出土於河南新鄭一帶。戰國時期韓鑄幣,屬大型銳角布,俗稱異形布、有耳布。

其麵文“亳”,古地名,地望有南、北、西三處。南亳在今河南商丘東南,北亳在今河南商丘北,西亳在今河南偃師西。根據銳角布多為韓鑄幣來判斷,此乃戰國時屬韓地的西亳所鑄。

據史料載:韓在戰國七雄中是個弱小的國家,其疆域甚為狹小,且夾在秦、魏、楚三大強國之間。韓哀侯三年(前375 年),韓滅鄭後將國都由陽翟(今河南禹縣)遷於鄭(今河南新鄭)。韓昭侯八年(前351 年)任用鄭國人申不害為相,“修術行道,國內以治”(《史記·韓世家》)。申不害采取一係列改革,使韓內修政教,外應諸侯,政局安定,國勢大增,商品經濟亦隨之得到發展。

前337 年,申不害卒。同年秦惠文王初立,六國中隻有楚、韓、趙派使臣去朝賀;次年,“天子賀。行錢”(《史記·六國年表》);兩年後,秦惠文王年滿二十,行冠禮,遂發兵拔韓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北),打開通往中原門戶。韓昭侯死後,形勢發生變化;其子宣惠王立,沒過幾年,始改稱君號為王,但韓國勢日衰,每況愈下。前319 年,秦又來攻取韓地鄢(今河南鄢陵西北)。韓無力單獨抗衡強秦,遂於次年聯合趙、魏、燕、齊及匈奴共同伐秦;結果在修魚(今河南獲嘉東南)一戰,秦虜韓將申差,打敗韓太子奐、趙公子渴率領的軍隊,斬首八萬餘眾,五國聯軍大敗而歸。

前293 年,韓釐王使公孫喜會同西周、魏兵馬一道攻秦,秦名將白起在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大敗聯軍,斬首二十餘萬,俘虜主帥公孫喜,連拔五城。此後,韓元氣大傷,沒兩年又相繼失去宛(今河南南陽)城等重地。韓桓惠王十一年(前262 年),秦白起攻韓,取野王(今河南沁陽),韓迫於無奈,獻上黨郡求和。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連年不斷丟城失地。

“亳”又有釋“皋”者,皋即成皋,古邑名,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春秋時為鄭國之虎牢,戰國時屬韓地,其地形險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前249 年,秦派大將蒙驁伐韓奪其地。前230 年,秦虜韓王安,盡並其地,設穎川郡;韓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戰國時期,韓鑄行貨幣的城邑較多,其貨幣形態主要表現在平首方足布方麵,從幣文地名上看,許多重要的城邑都有鑄造,如宜陽、屯留、陽城、尹陽、宅陽等。除此外,韓鑄幣中尚有平首銳角布存在;其共同點亦為平首、平肩、方足,隻是布首兩端各有一突出銳角,故名。銳角布又分為大小兩種,形製上也存有小差異,小型布為尖襠,常見者有公、垂兩種;近有學者認為此是魏、衛鑄幣。其“公”字布正背兩側有從首至足的豎線,幣文“公”字上部兩條豎折猶如豎線至首,背麵中間有一條豎線至襠。“垂”字布正麵兩側無豎線,背麵中間無豎線,惟兩側有從首至足的豎線。大型布為平襠,品種則有百涅、盧氏百涅、洮百涅以及近年來新發現的亳百涅;除“亳百涅”外,其正麵均有一條從首及襠的豎線,背麵兩側和中間各有豎線至足襠。韓鑄幣形態的多樣化體現,說明當時的商品經濟還是比較繁榮。

方足布中有同文“涅”字存在,此為古地名,涅水經此,地望在今山西武鄉,戰國時先韓後趙。“百涅”舊釋“涅金”,或為“金涅”。對於“金”字,有學者根據幣文意義與出土器物及古璽印文字改釋為“百”字,與魏鑄幣“梁新釿百當寽”、“梁正幣百當寽”中的“百”字義同;“涅”字在此不作地名,作轉化之義解。

今又有學者釋其為“百浧”者,讀為“百盈”,《集韻》:“浧,通流也”。其布文用之,取貨幣流通之義。

戰國時期趙“三孔布”

戰國時期趙鑄幣,三孔布是由圓首圓肩圓足布發展演化而來,因其首部與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故名之為“三孔布”,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古泉名珍之一。對於三孔布的鑄造國別,學術界曆來爭議頗多,主要有趙鑄、中山鑄、秦鑄三說;根據其出土區域、地名、形製等因素考證,目前泉界大多傾向於趙鑄說較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