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修煉人品,成就常青職道(3)(3 / 3)

人世紛爭,難免有恩怨。因恩生愛,因怨生恨,會導致人際關係的鞏固或破裂。如何處理恩怨,尤其是如何釋怨,著實是人生處世的重大課題。“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作為人生的立世方法,應該說更實用,也更容易施行。

韓國總統金大中正式就職後,公開在總統府,招待了曾經迫害過他的四位前任韓國總統。他以具體行動化解了政治仇恨,展現了偉大的恕人之道。在轟動一時的“光州大審”中,他曾被政府判處死刑,當時他曾立下遺囑,要求他的家人不要報仇,讓政治迫害就到此為止。他寬廣的心胸、偉大的情操令無數人折服。

工作中有許多事當忍則忍、能讓則讓。忍讓和寬容不是怯懦膽小,而是關懷體諒。忍讓和寬容是給予、是奉獻、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法寶。一個人經曆一次忍讓,會獲得一次人生的亮麗;經曆一次寬容,會打開一道愛的大門。因此,人們常說:“愛產生愛,恨產生恨。”這句老話是不會錯的。

楊戲,三國時蜀國大司馬,性情一向坦率。有一次,丞相蔣琬和他談事情時,楊戲沒有及時表態,有人便在丞相麵前詆毀他說:“您與楊戲交談,他不及時表態,這樣輕慢您,不是太過分了嗎?”蔣琬回答說:“人的想法不同,各人的表現也不同。如果當麵順從,背後議論,這是古人所引以為戒的。楊戲如果想說讚同我的話,則不是出自他的本意;如果說些反對我的話,又怕暴露了我的過錯,這就是他默不作答的原因,這正是他直率的地方。”

還有一次,督農楊敏詆毀蔣琬說:“蔣琬辦事糊塗,比不上前任丞相(指諸葛亮)。”有些人請求蔣琬追究楊敏惡意中傷大臣的罪責。蔣琬卻說:“我實在不如諸葛丞相,沒有什麼可追究的。”後來楊敏因事被關在牢裏,可是蔣琬卻沒有因以往的事而心存芥蒂,而是從輕發落了他。

唐代李吉甫,借祖上的庇蔭補了個太常博士。他很熟悉典章製度,李泌、竇參非常欣賞他的才幹,待他很好。當時陸贄懷疑他們結黨營私,就奏請皇上讓李吉甫外出任明州刺史。後陸贄遭貶,發配忠州,宰相想謀害陸贄,便將李吉甫升任忠州刺史,讓他辦理陸贄一案,好報前仇。李吉甫到忠州後,並沒有計較個人的恩怨,而是以正直無私的心態漸漸與陸贄結成了密友。人們都因此而敬重李吉甫的度量。

朱熹說:“於其所怨者,愛憎取舍,一以至公而無私,所謂‘直’也。”即某件事應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並不因為他對我有怨而挾私報複。你給我一拳,我無論如何要還給你一腳,這樣的小肚雞腸,是無知小人的邏輯。

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種大智大勇的生活藝術,值得我們去認真領悟。

本章小結

通過本章的學習,你應該獲得以下理念的認識:

·自律是一個人的優良品質,一個人要想擔負起責任,沒有這種品質是不行的;一個人如果想很好地為自己的團隊服務,也必須具備這樣的品質。

·做正直的人,首先要學會誠實,要學會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這些小事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它會使我們身上閃現出浩然的正氣。當大事來臨的時候,我們才能臨危不懼,顯示出正直的力量。

·愛具有無與倫比的力量,它能使人敞開心扉。人的一生應該是施與愛的一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獲得一個充實而美好的人生。

·人隻有通過“反省”,時時檢討自己,才可以走出失敗的怪圈,走向成功的彼岸。

·你也許無法改變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以改變自己對所處位置的態度和方式。

·一個人想做到中庸,必須加強品德修養,提高自我調控能力,使自己的言行、情感、欲望等要適度、恰當,避免“過”與“不及”。

·忍讓和寬容是給予、是奉獻、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