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修煉人品,成就常青職道(3)(1 / 3)

你的職業生涯正如一輛全速行駛的列車,而你的心態為它提供足夠的動力,決定它前行的方向。在工作中不難發現,有的人在艱難困苦的逆境中,卻能夠含垢忍辱、負累前行,在別人的冷眼和鄙視中一鳴驚人、一飛衝天。而有的人生活優裕舒適,開創事業的條件樣樣具備,機會更是不計其數,但他們總是消極麻木、不思進取,寧可坐享其成,讓時光虛擲,也不願立誌實現夢想。兩種為人,兩種人生,造成差別的原因,還是與自身調節有關。前一種人能遇挫不折、遇傷不悲、自我激勵,因而能獲得成功。而後一種人沒有前進的動力,因而成了命運的輸家。

多少個世紀以來,無數先哲曾在黑夜裏叩問蒼穹:決定我們每個人不同命運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我們必須怎樣努力才能有效地把握人生?我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我怎樣才能做到既實現自我目標,又能愉快地幫助他人一起前進,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實與經驗?這一個個問題,成為許多人生存中的困惑。

隻有良好的心態才能使你成為命運真正的主人,那麼,你現在就可以調節你的心態,指揮它、命令它,讓它給你無限的想象力,隻要你有這樣的決心,並且擁有陽光般的心情,那麼,你的夢想終會成真!

中庸之道——完美的做人智慧

“中庸”是一個有識者必爭的製高點,搶到了,無往不而勝;丟掉了,處處被動挨打。

程頤說:“做事,不偏不倚叫做中,不改變叫做庸。行中,這是天下的正道;用中道,這是天下的公理。中庸的基本要義,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中庸的道理講究不偏不倚,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體現在做事上,則必須做到恰到好處。為人處世、持家治國等人生作為,無不體現了這個道理。

一個人想做到中庸,必須加強品德修養,提高自我調控能力,使自己的言行、情感、欲望等要適度、恰當,避免“過”與“不及”。

中庸屬於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向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中庸又稱為“中行”,意思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向一個方麵,對立的雙方互相牽製、互相補充。中庸是一種折中調和的思想。調和與均衡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相對的、暫時的。

“中庸”強調的是做事守其“中”,既不左衝右突,又不參差不齊。其實這種人生哲理,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細節中即可觀察出來。商湯的開國大臣伊尹,不僅能把握做菜口味的“中庸”技巧,甚至把它上升到“齊家治國”的高度上。

伊尹輔佐湯推翻了夏桀的殘暴統治,建立了在我國曆史上約600年之久的商朝。伊尹原來不過是湯身邊的廚師,是湯妻陪嫁的奴隸,他之所以被湯看中而委以重任,是因為他確實很有才幹,也善於從生活中發現人生智慧。他看到湯成天為與夏桀爭奪天下而忙碌著,顯得十分焦急,以致一日三餐都食不甘味。他就想出一個辦法來引起湯的注意。他把上一頓飯菜做得特別鹹,下一頓飯菜又故意不放鹽,讓湯吃得不對味而來責備自己。接著,他又把第三頓飯菜做得鹹淡適中、美味可口,讓湯吃得十分滿意。伊尹早已算計好了,湯準會表揚自己。果然,飯後湯對伊尹說:“看來你做菜的本事確實不凡。”

伊尹已是成竹在胸,不等湯把話說完,就借題發揮說:“大王,這並不值得誇獎,菜不宜太鹹,也不能太淡,隻要把作料調配得當,吃起來自然適口、有味。這和你治理國家是一個道理,既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急於求成,隻有掌握好分寸、關節,才能把事情辦好。”

孟子後來對伊尹的評價是:“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意思是說伊尹在天下太平時入世做官,在天下動亂時也入世做官。伊尹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點,關鍵是善於把握好分寸,有所為有所不為,深悟中庸的為人處世哲理。

就常理而言,鹽不可吃得太多,亦不可吃得太少,要恰到好處。同理,炒菜不可太生,亦不可太熟。生熟恰到好處,菜才好吃。此恰到好處,即是“中”。又如商人賣東西,要價太貴,則客人不買;要價太少,又不能賺錢;必須要價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此恰到好處,即是其“中”。中庸學既講究恰到好處,又講究因時而中。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