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菲爾德並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他又訂購了700英裏的電纜,而且還聘請了一名專家,請他設計一台更好的機器,以完成這麼長的鋪設任務。後來,英美兩國的科學家聯手把機器趕製出來。最終,兩艘軍艦在大西洋上會合了,電纜也接上了頭,隨後,兩艘船繼續航行,一艘駛向愛爾蘭,另一艘駛向紐芬蘭,結果它們都把纜用完了。兩船分開不到3英裏,電纜又斷開了;再次接上後,兩船繼續航行,到了相隔8英裏的時候,電流又沒有了。電纜第三次接上後,鋪了200英裏,在距離“阿伽門農”號20英尺處又斷開了,兩艘船最後不得不返回愛爾蘭海岸。
參與此事的很多人都泄了氣,公眾輿論也對此流露出懷疑的態度,投資者也對這一項目沒有了信心,不願再投資。這時候,如果不是菲爾德先生,如果不是他百折不撓的精神,如果不是他天才的說服力,這一項目很可能就此放棄了。菲爾德繼續為此日夜操勞,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絕不甘心失敗。
於是,第三次嚐試又開始了,這次總算一切順利,全部電纜鋪設完畢,而沒有任何中斷,幾條消息也通過這條漫長的海底電纜發送了出去,一切似乎就要大功告成了,但突然電流又中斷了。
這時候,除了菲爾德和他的一兩個朋友外,幾乎沒有人不感到絕望。但菲爾德仍然堅持不懈地努力,他終於找到了投資人,開始了新的嚐試。他們買來了質量更好的電纜,這次執行鋪設任務的是“大東方”號,它緩緩駛向大洋,一路把電纜鋪設下去。一切都很順利,但最後在鋪設橫跨紐芬蘭600英裏電纜線路時,電纜突然又折斷了,掉入了海底。他們打撈了幾次,但都沒有成功。於是,這項工作就耽擱了下來,而且一擱就是一年。
所有的困難都沒有嚇倒菲爾德。他又組建了一個新的公司,繼續從事這項工作,而且製造出了一種性能遠優於普通電纜的新型電纜。1866年7月13日,新的試驗又開始了,並順利接通,發出了第一份橫跨大西洋的電報!電報內容是:“7月27日。我們晚上9點到達目的地,一切順利。感謝上帝!電纜都鋪好了,運行完全正常。希拉斯·菲爾德。”不久,原先那條落入海底的電纜被打撈上來了,重新接上,一直連到紐芬蘭。現在,這兩條電纜線路仍然在使用,而且再用幾十年也不成問題。
堅毅是成就事業必不可少的品質。隻有堅毅的人才能戰勝所有的磨難,從而開創自己的事業。
世界上到處都是有才華的窮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最終沒有成功,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夠、誠信不足或者沒有對成功的熱望,而是缺乏堅毅的品質。這種人做事時往往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做起事來也是東拚西湊、草草了事。他們總是對自己目前的行為產生懷疑,永遠都在猶豫不決之中。有時候,他們看準了一項事業,但剛做到一半又覺得還是另一個職業更為妥當。他們時而信心百倍,時而又低落沮喪。這種人也許可能短時間取得一些成就,但是從長遠的人生來看,最終還是一個失敗者。
百折不撓的毅力是通向事業成功的不二法門。一次、兩次不成,那就多試幾次,能不能成功,全看你能否堅持到底。
李吉均,地理學家,1933年10月9日生於四川彭縣,從事冰川學、地貌學與第四紀研究。在青藏高原起源及冰川演變、廬山地貌及冰川成因等一係列問題上作出了開拓性貢獻,其成果被廣泛引用。李吉均院士在回顧自己的學術道路時,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持久地追求理想,持久地追求科學真理”。但是,在他有所作為時,中國陷入了“左”傾的災難,李吉均受到了錯誤的處理。麵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李吉均沒有沉淪,而是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刻苦學習、誠實勞動,並尋找機會做自己願做的工作。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後,國內政治生活稍有好轉,李吉均抓住這短暫的機遇,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西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嚐盡了生活的艱難困苦。1974年,在西藏羊卓雍湖畔的冰川上,李吉均積勞成疾,患上了嚴重的肺氣腫,但他仍然堅持工作。雖然工作又苦又危險,但李吉均的內心卻真切地感受到了充實和快樂。是啊,在那樣的年代,能夠不受幹擾地為祖國做一些真真切切的實事,向自己的理想實實在在地邁進是何等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