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發揮優勢,果斷地行動(3 / 3)

“1875年1月開始工作,鋼軌年產量將達到3萬噸,每噸製造成本大約69萬美元……”

“現在鋼軌的平均成本大約是110萬美元,新設備投資額是100萬美元,第一年的收益就相當於成本……”

“比股票投資還贏利。”卡內基補充了一句。

股東們同意發行公司債券。

工程進度比預定的時間稍為落後。1875年8月6日,卡內基收到第一個訂單,2000支鋼軌。熔爐點燃了。

每噸鋼軌的製成勞務費8.26美元、原料40.86美元、石灰石和燃料費6.31美元、專利費1.17美元,總成本不過才56.6美元。

這比原先的預計便宜多了。卡內基興奮不已。

1881年,卡內基與焦炭大王費裏克達成協議,雙方投資組建F。C。佛裏克焦炭公司,各持一半股份。

同年,卡內基以他自己三家製鐵企業為主體,聯合許多小焦炭公司,成立了卡內基公司。

卡內基兄弟的鋼鐵產量居全美的1/7,正逐步向壟斷型企業邁進。

1890年,卡內基兄弟吞並了狄克仙鋼鐵公司之後,一舉將資金增加到2500萬美元,公司名稱也變為卡內基鋼鐵公司。不久之後,又更名為US鋼鐵企業集團。

善抓機遇,堅忍不拔的卡內基終於取得了成功。

有人把機遇稱為運氣,不管稱謂如何,有一點是絕對的,即善於利用機遇比怨天尤人更為有益。

3.抓住機遇,也需要“大將風度”

在人生的競技場上,我們必須努力爭取機遇,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我們應該把握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發展機遇。機遇不會永遠存在,一旦發現就應該緊緊地抓住它。

一旦抓住了機遇,就不要鬆手。無論遇到什麼幹擾、什麼困難,你都必須堅持住,千萬不要放過他。因為有的機遇可能這一輩子就這麼一次,它可能是你以前長時間的力量積累造成的。

如果你把機遇拱手讓給別人,得到機遇的人們不會對你表示感謝或回報,相反他們會說,是你支撐不住了。因為沒有人相信有人會好心腸地把機會拱手相讓的,用一個比喻說,在體育比賽中,可以把獎牌在贏得以後捐出來,但是不能把得冠軍的希望與機遇讓給別人,別人不會相信的。別人會說,是他們自己贏得的——他們甚至會編出一切可以讓人相信的謊言來詆毀你的“相讓”。

所以,我們應該把握住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機遇,千萬不要坐失良機。

有時,在大的機遇到來之時,我們可能同時麵臨其他問題,這時就需要有主次觀念,抓住最重要的事。

美國有一個叫威爾遜·坎爾的年輕人,準備去華盛頓的州立大學深造。但他丟舍不下他的戀人。為此,他想放棄學業,父母明確表示反對,女友也不同意。其實就坎爾的實力來說,最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好好學習,與女友保持聯絡,學成歸來再相聚,真正的愛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情也會因距離而顯得更加珍貴,並在殷切期待中得到進一步升華。

不要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借口:“我沒有機會!”意誌堅定的人從不會找這樣的借口,他們不等待機會,而是靠自己的苦幹創造機會。他們深知,惟有自己才能給自己創造機會。

每個人都應該牢記,良好的機會取決於自己的創造。如果認為個人發展的機會在別人身上,那麼一定會遭到失敗。其實機會就在每個人的身上,不給自己找借口,機會就會找你,成功一定會屬於你。

如果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總要等待機會,那是極其危險的。一切努力和熱望,都可能因等待機會而付諸東流,而那機會最終也不可得。

機會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有了機會,並不意味著就能走向成功,還需要不懈地努力,這樣才有成功的希望。

4.立即行動,才有可能抓住機遇

有了機遇就要立即行動,患得患失,舉棋不定,往往會使機遇白白溜走,到頭來後悔莫及。

把握成功機遇的秘訣是什麼?是立即行動。而督促你去運用這秘訣的座右銘就是:“現在就去做。”

立即行動能改變命運是因為行動可以創造更多的成功機遇,行動可以學到未知的東西,從而使自己一步步地向成功邁進。所以,每一個希冀獲得成功,造就燦爛人生的人都必須把立即行動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製定目標或許還不算太難,可是要貫徹到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剛定好目標時頗有磨刀霍霍的幹勁,可是過了三個星期後就沒勁了,更別提實現目標的自信——早已蕩然無存。當你擬妥一項目標後,首要的步驟就是立即把它寫在紙上,這樣才能使目標具體化,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連這麼簡單的步驟都不做。

當你把目標寫下來之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立即讓自己行動起來,向著目標實現的方向拿出具體的行動。你先別管要行動到什麼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動起來,打一個電話或擬出一份行動方案都是可行的,隻要在接下去的10天內每天都有持續的行動。當你能這麼做時,這10天小小的行動必然會形成習慣,最終把你帶向成功。

如果你的目標是在一年之內賺到10萬元的話,那麼現在就立刻擬出必須采取的步驟。到底有哪個已經賺到這麼多錢的人可以提供給你建議?你是否得考慮另謀第二份工作來增加收入?你是否應該減少開支,把節省下來的錢拿去投資?你是否應該去開創新事業?你需要去尋找什麼樣的資源?

一位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時跑丟了,於是富翁就在當地報紙上刊發了一則啟事:“有狗丟失,歸還者,付酬金1萬元。”並附有小狗的一張彩照充滿大半個啟事。

啟事刊出後,送狗者絡繹不絕,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的太太說,肯定是真正撿狗的人嫌給的錢少,那可是一隻純正的愛爾蘭名犬。於是富翁就把電話打到報社,把酬金改為2萬元。

一位沿街流浪的乞丐在報攤看到了這則啟事,他立即跑回他住的窯洞,因為前天他在公園的躺椅上打盹時撿到了一隻狗,現在這隻狗就在他住的那個窯洞裏拴著,果然是富翁家的狗。乞丐第二天一大早就抱著狗出了門,準備去領2萬元酬金。當他經過一個小報攤的時候,無意中又看到了那則啟事,不過賞金已變成3萬元。

乞丐又折回他的窯洞,把狗重新拴在那兒,第四天,懸賞額果然又漲了。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乞丐天天瀏覽當地報紙的廣告欄,當酬金漲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驚訝時,那隻狗已經死了,因為這隻狗在富翁家吃的都是鮮牛奶和燒牛肉,對這位乞丐從垃圾筒裏撿來的東西根本接受不了。

想想自己有沒有因為等待或者猶豫錯失過機遇,如果有,就必須告訴自己,從現在開始把握好事情的分寸和尺度,立即行動,你定會大獲全勝。

5.敢於行動,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人生就應當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過度的謹慎就會失去它。

具有極度安穩心理的人常常會失掉一次次獲得財富的機會。也許你聽過這個笑話:“昨天晚上,機會來敲我的門,當我趕忙關上報警器,打開保險鎖,拉開防盜門時,它已經走了。”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如果你活得過於仔細,你就可能錯失良機。

著名的牛仔服大王利維·施特勞斯就是一個敢於冒險,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最終乘著急流歡快而下的勇敢者。

1847年,17歲的利維·施特勞斯從德國來到美國,投靠在紐約開布店的哥哥。

1850年,美國西部出現了淘金熱,20歲的利維也加入了這股被發財的熱浪所驅使的人流之中。然而,當他隻身來到舊金山,看到了熙熙攘攘、成千上萬的淘金者之後,他改變了淘金的初衷,決定另辟發財門徑。他先是開設了一家銷售日用百貨的小商店並製作野營用的帳篷、馬車篷用的帆布。利維認為:淘金固然能發大財,但為那麼多人提供生活用品也是一樁能賺到錢的好生意。

一天,利維正扛著一捆帆布往回走,一位淘金工人攔住他說:“朋友,你能不能用這種帆布做一條褲子賣給我?我整天和泥水打交道,普通的褲子經不住穿,隻有帆布做的褲子才結實耐磨。”

利維聽後,靈機一動,一條生財之道馬上閃現在他的頭腦中。於是,他立即將那位淘金工人帶入一家裁縫店,按他的要求做了兩條褲子。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牛仔褲。

由於牛仔褲結實耐磨,很快就成為淘金工人的首選。

利維的成功說明,機會來的時候,緊抓住它,你就抓住了成功的手。要及時抓住機會,你就要克服安於現狀、戀棧舊巢的心態,擺脫惰性,克服傳統和驕傲的心態,隨時注意身邊的事。

6.與其等待機遇,不如積極地創造機遇

成功的人一般都善於創造機遇而不是坐等機遇。

創造機遇指的是掌握事業的方向,創造有利條件,令目標更快更易達成。創造一次機遇,需要分別從事多方麵的工作。即使每件工作可以在事前作出計算,但創造機會本身卻難於事前計算清楚。於是,你可以在從事一項工作之前,做足一切準備工作,但在創造機遇時,要做足所有準備是不可能的。機遇出現與否,由多種因素決定,其中有不少因素是你無法控製的。你隻能作最佳的計算,卻無法也無需把“一切”因素都計算得清清楚楚。

機遇不等人,隻要你知道機會的各項特性(瞬時性、善變、罕有等),就明白這個道理。你怎能要求在瞬息萬變的形勢中,機遇停下來,等你做妥一切準備呢?這樣做,隻會造成拖延,錯過良機。

坐等機遇是消極的等待,是浪費生命;創造機遇的過程中,也有必要的等待,但這種等待是積極地等待。積極等待,是做了一切應做的事前準備功夫後,等待結果,靜候成果的實現。這是說,在付出了必須付出的勞動(包括智力、體力)之後,在結果未明朗化之前,耐心地注視事態發展,在等待期間,內心盤算下一個步驟。若取得了預期的成果,這是應得的收獲;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緊,視這次經驗是為下一步行動提供寶貴的借鑒。

積極的等待強調“積極”二字,即是重視那些應做的工作,竭力把它們做好。消極等待是什麼也不做,隻等著吃免費午餐。積極等待卻是自己充當買手和廚師,由買菜到烹調,自己全力參與,製成美味小菜,然後等待筵席的開始。

等待時,既緊張,又輕鬆。預期的成果是否會實現?期待的心理引起緊張感。另一方麵,既已盡全力,再無遺憾,成敗得失,反而變成次要,於是,內心坦然,因此感到輕鬆。

人間的事情沒有一件絕對完美或接近完美,在機遇問題上,切不可陷入“萬事俱備”的誤區。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具備以後才去做,那隻能永遠等待下去了。

四、一心一意,專心地做好每件事

一個人如果到處分心,即使才華過人也得不到美滿的結果。成功者的經驗告訴人們:全心灌注在你所期望做好的每件事上,必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所以古人勸誡後人:性情宜平,心思宜專。平則不偏,專則不雜。不偏則事理得,不雜則可免始勤終怠之弊。

1.專心是打開成功之門的“神奇鑰匙”

有人將專心形容為“聚焦”,聚焦的能量能夠使金屬熔化。

所謂“專心”,就是把意識集中在某個特定的欲望上的行為,並要一直集中到已經找出實現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功地將之付諸實際行動為止。

人們常常一方麵感到要做的工作和應當做的貢獻太多,永遠有做不完的事,一方麵感到時間太少,總是一晃而過,無論如何總是不夠用。工作何其多,時間何其少,怎麼辦?惟有專心致誌於一件要務上,才能快速地取得成效。

許多人通常不是由於他們不肯幹、懶惰,而是由於他們平均使用力量,不善於專心致誌。他們工作得很賣力,很辛苦。我們常看到從事現場管理的人,東跑西跑,忙個不停,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腿疼,卻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在辦公室工作的管理者,桌上擺滿了文件,一會兒翻開這一份,一會兒又抓起那一份,剛起草了兩行文件,又抓起了電話詢問某單位的工作進展情況,一天下來,頭昏眼花,起草的文件還停留在那兩行上。

做事需要專心,道理好懂,但做起來卻頗難。其原因,一是缺乏戰略頭腦,為複雜的環境所幹擾,被環境所支配。二是缺乏訓練,專心於一事,這是一種能力,不是人人都有這種能力的,有這種能力的人也有強弱之分。能力需要通過鍛煉和訓練獲得。心理學上對精神和注意力集中有一定的訓練方法,但這是指較短時間(例如數分鍾或個把小時)的精神集中,比如注意聽別人談話等。我們這裏所說的專心是指一段時間內(數天、數周、甚至更多)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對此,主要靠自己在工作實踐中訓練,例如強迫自己的意誌集中,養成一抓到底的工作習慣,學會在複雜環境中集中精力處理一些重大問題。

從前,有一座山,山裏住著熊媽媽和熊兒子。一天,熊媽媽要出趟遠門,便對熊兒子說:“兒子,我要出趟遠門。你已經兩歲多了,是大孩子了,該自己照顧自己了。另外,咱家山後邊的那塊玉米地,你也學著收一收,把棒子弄回家。那塊地很大,你盡量弄吧,幹多少算多少。”“好吧!”熊兒子很爽快地答應了,心想:“我一定好好幹活,等媽媽回來後,給她一個驚喜。”

熊媽媽前腳出門,熊兒子後腳就出去幹活了。他來到後山的玉米地邊。哇,好大一塊玉米地呀!望也望不到邊,玉米棒子又大又多。熊兒子一刻也沒有耽擱,趕快進入地裏掰起玉米棒子來。

他掰了一個放在左胳肢窩裏,然後又去掰第二個,放在右胳肢窩裏,再去掰第三個,可是他一抬手,左胳肢窩裏的玉米棒子掉了,但他沒有在意,掰了一個再放到左胳肢窩裏;又去伸右手掰另一個,可一抬手,右邊的玉米棒子又掉了,他仍沒在意,繼續地掰。他想,這麼多的玉米棒子,我一定都把它們掰回家,於是他掰呀掰呀,直掰到精疲力盡,手裏仍隻有兩個玉米棒子。在不知不覺中,他已經離家很遠了,帶兩個玉米棒子回家實在太累了,他想明天再好好幹吧,於是他便空手回家了。但是到了第二天,他又犯了與第一天同樣的錯誤,又是空手而回。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直到熊媽媽回來,熊兒子還是一個玉米棒子都沒收回家。

也許,你聽到這個寓言時,覺得熊兒子太傻,太有趣了。但其中卻包含著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幹什麼都要咬緊一處。”雖然這個道理聽起來比較簡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有很多的人忽略它,尤其是一些創業之初的年輕人,他們看到自己眼前有那麼多機會,放棄了實在太可惜,於是他們四處出擊,什麼都想得到,但最終卻如同小熊那樣兩手空空,一無所得。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曾提出過這樣的忠告:“把你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然後看住這個籃子,不要讓任何一個蛋掉出來。”這句話告訴我們,必須認真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並且一旦確定就要堅持不懈,直至成功,不可朝三暮四,什麼都想要,那樣下去你很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夠迅速而果斷作出決定的人,他們總是先確定自己的主要目標,然後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工作。

一幅漫畫從另一個方麵告誡人們辦事不專心的害處。

一個人拿著鐵鍬已經挖了深淺不同的很多口井,其中有幾口離地下水層已經很接近了,但是他卻沒能堅持深挖下去,而是懊喪地自語著這裏沒水,又繼續到別處去挖。

這幅漫畫所隱含的道理,與那則有關熊兒子的寓言不盡相同。前者主要告訴我們不要什麼都想要,應量力而行。而這則漫畫更側重於告訴我們:幹工作要咬緊一處,隻要目標正確,堅持下去,總會成功的。

每一個希望成功的人,特別是那些處於創業階段的人,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做貪功的熊兒子,也不要做朝三暮四的挖井人。

2.勒韋用專注的力量敲開了科學的大門

有道是“十年磨一劍”,專注能夠保證工作效率的最大發揮。

專注是把意識集中在某個特定的欲望上的行為,它表現為始終如一地集中精力,直到成功地實現既定的目標。專注是一種不可小視的力量,它會在你實現成功的過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一位青年胸懷大誌,在大學期間就立下了誌願:要熟練掌握五門外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每天利用大量的時間來學習英、法、德、意、日語,每天不斷地背誦,結果10年過去了,他所學的幾門外語都還是初級水平。

從這位青年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四處出擊、平均消耗注意力的惡果,假如他在10年的時間裏,集中精力鑽研一門外語,相信他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中國古代的鑄劍師為了鑄成一把好劍,必須在深山中潛心打造十幾年。為了專心做好一件事,必須遠離那些使你分散注意力的事情,集中精力選準主攻目標,專心致誌地從事你的事業,這樣才可能取得成功。

勒韋是美國的著名醫師及藥理學家,1936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勒韋1873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從小喜歡藝術,繪畫和音樂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是猶太人,對猶太人深受各種歧視和迫害心有餘悸,不斷敦促兒子不要學習和從事那些涉及意識形態的行業,要他專攻一門科學技術。他的父母認為,學好數理化,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韋進入大學學習時,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愛好和專長,進入施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學習。

勒韋是一位勤奮誌堅的學生,他不怕從頭學起,他相信專注於一事必定會成功。帶著這一心態,他很快進入了角色,專心致誌於醫學課程的學習。心態是行動的推進器,他在醫學院攻讀時,被導師的學識和專心鑽研精神所吸引。這位導師叫淄寧教授,是著名的內科醫生。勒韋在這位教授的指導下,學業進展很快,並深深體會到醫學也大有施展才華的天地。

勒韋從醫學院畢業後,先後在歐洲及美國一些大學從事醫學專業研究,在藥理學方麵取得較大進展。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奧地利的格拉茨大學於1921年聘請他為藥理教授,專門從事教學和研究。在那裏他開始了神經學的研究,通過青蛙迷走神經的試驗,第一次證明了某些神經合成的化學物質可將刺激從一個神經細胞傳至另一個細胞,又可將刺激從神經元傳到應答器官。他把這種化學物質稱為乙醚膽堿。

勒韋是猶太人,盡管他是傑出的教授和醫學家,但也如其他猶太人一樣,在德國遭受了納粹的迫害,當局把他逮捕,並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被取消了德國籍。後來,他逃脫了納粹的監視,輾轉到了美國,並加入了美國籍,受聘於紐約大學醫學院,開始了對糖尿病、腎上腺素的專門研究。勒韋對每一項新的科研,都能專注如一,不久,他這幾個項目都獲得新的突破,特別是設計出檢測胰髒疾病的勒韋氏檢驗法,對人類醫學又做出了重大貢獻。

勒韋的成功說明,成功源於專注如一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多麼有才華、有能耐的人也無法走向成功之路。

專注,從小處講,是認真做事,專心學習,從大處看,是人生成功必須具備的使命感和道德感。專注的習慣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認真負責——認真做事,一絲不苟,並且有始有終!

有些人做事全神貫注,廢寢忘食,但有些人的專注精神則需要培養和鍛煉,如果你自認為專注精神不夠,那就應培養自己專注——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做任何事情!經過一段時間後,專注就會變成你的一種習慣!

一個具有專注習慣的人,才能孜孜以求,不斷進步。而如果你養成了一種馬馬虎虎、粗心大意的不良習慣,你的成就會相當有限,你的那種散漫、不負責任的做事態度,也會影響你的未來。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集中精力於某一點,就容易把事情做好,如果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到許多方麵去,結果肯定不容樂觀。古諺語說:十個手指按九個跳蚤,結果一個也按不住。

要想在人生中建立功績,出人頭地,就必須先摒棄一切足以浪費你的生命儲能,空耗你的精力的東西。

目不二視、耳不二聽、手不二事,全神貫注於你追求的目標,你就一定能夠達到目的。

3.天才在於專注於某一個特定的目標

歌德說:“你最適合站在哪裏,你就應該站在哪裏。”這句話可以作為對那些三心二意者的最好忠告。

為什麼有些人被稱為天才?許多事實證明,天才就是因他們能專注於某一特定目標,不懈地辛勤工作,終於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獲得了一般人不能獲得的成就。集中精力與成功存在著密切的重要關聯。

孔德·德·布芬在自然史方麵取得了極為卓越的成就,他的一生充分證明了專注才能成功這一道理。他創作的《自然史的變遷》,先後修改不少於11次,才自感滿意。他對每一部著作都深思熟慮,從不馬虎,他從事著述50年來,一直如此。他對任何細節從不馬虎,事無大小,都是如此。他還常說,天才就是有條有理,一絲不苟。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他的成功就在於像蜜蜂一樣不停地勞作,永無止息,春蠶到死絲方盡,老牛未逝仍耕田。正如邁登·勒克觀察所言:“布芬的成功最明白無誤地表明天才就在於把全部精力專注於某一特定的目標。當布芬完成他的第一部著作的寫作時,他已十分疲憊不堪。但他強迫自己再回到原作上來,一個字一個字地推敲、潤色,一直到他感到滿意為止。一直到他感到在這種反複推敲中感到快慰而不是厭煩和疲乏為止。他的成功是這樣換來的。”

許多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強者法則:明智的人最懂得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惟有如此方能把這件事做好。

許多渴望成功的人應該知道,在一項事業上的經驗好比是一個雪球,隨著人生軌跡的推移,這個雪球永遠是越滾越大的。所以,任何人都應該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某一項事業上,隨時隨地作努力。這樣,在上麵所花費的功夫越大,獲得經驗也就越多,做起事來也就越順手、越容易。

那些富有經驗的園丁往往習慣把樹木上許多能開花結實的枝條剪去。為什麼呢?這是為了使樹木能更快地茁壯成長,為了讓果實結得更飽滿,就必須要忍痛將這些旁枝剪去。若要保留這些枝條,那麼將來的總收成肯定要減少數倍。

那些有經驗的花匠也習慣把許多快要綻開的花蕾剪去。這是為什麼呢?這些花蕾不是同樣可以開出美麗的花朵嗎?花匠們知道,剪去其中的大部分花蕾後,可以使所有的養分都集中在其餘的少數花蕾上。等到這少數花蕾綻開時,一定可以成為那種罕見、珍貴、碩大無比的奇葩。

做人就像培植花木一樣,與其把所有的精力消耗在許多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還不如看準一項適合自己的重要事業,集中所有精力,埋頭苦幹,全力以赴,肯定可以取得傑出的成績。

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眾人歎服的領袖,成為一個才識過人的人物,就一定要排除大腦中許多雜亂無緒的念頭。如果你想在一個重要的方麵取得偉大的成就,那麼就要大膽地舉起剪刀,把所有微不足道的、平凡無奇的、毫無把握的願望完全“剪去”。在一件重要的事情麵前,即便是那些已有眉目的事情,也必須忍痛“剪掉”。

世界上無數的失敗者之所以沒有成功,主要不是因為他們才幹不夠,而是因為他們不能集中精力、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做適當的工作,他們使自己的大好精力東浪費一點、西消耗一些,而他們自己竟然還從未覺悟到這一問題。如果把心中的那些雜念一一剪掉,使生命力中的所有養料都集中到一個方麵,那麼他們將來一定會驚訝——自己的事業竟然能夠結出那麼美麗豐碩的果實!

專注於某一特定目標的人隨時隨地都在這方麵下苦功求進步,時時刻刻都在設法彌補自己的缺陷和弱點,總是要想到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而有許多心思的人就不一樣,他可能會忙不過來,要顧及這一點又要顧及那一個,由於精力和心思分散,事事隻能做到“尚可”為止,結果當然一事無成。

4.必須努力克服朝三暮四的壞毛病

如果想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就該像學打靶一樣,迅速瞄準目標;像激光一樣,把精力聚於一束。

一次隻專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這樣你的心裏就不會感到筋疲力盡。

伊格諾蒂烏斯·勞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時涉獵多個領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領域內都付出努力,我們就難免會分散精力,阻礙進步,最終一無所成。聖·裏奧納多在一次給校友福韋爾·柏克斯頓爵士的信中談到他的學習方法,並解釋自己成功的秘密。他說:“開始學法律時,我決心多吸收知識,並使之同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件事沒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我絕不會著手另一件事情。我的許多競爭對手在一天內讀的東西我得花一個星期時間才能讀完。而一年後,這些東西,我依然記憶猶新,但是他們,卻早已忘得一幹二淨了。”

我們應學會盡量少受外界幹擾,即便受了幹擾,也要及時“收回腦子”,這也是鍛煉專注力的一個重要方麵。

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本來是很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選不準目標,今天想幹這個,明天想幹那個,到處亂闖,幾年的時間就會一晃而過。

怎麼才能培養專注的習慣,克服“今天想幹這個,明天想幹那個”的朝三暮四的壞毛病呢?以下三點建議可供借鑒:

(1)不要為別人的某些成功所誘惑

幹事業,最忌見異思遷,而造成見異思遷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別人的某些成功所誘惑。正確的做法是認準自己的目標,執著地追求。

(2)不要為一時不出成果所動搖

許多人一心想有所成就,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過於急切地盼望成功,則容易走向反麵。事實上,幹任何事情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成功也有個水到渠成的問題。英國作家約翰·克裏西開始寫作時,收到退稿743篇,但這並沒有動搖他的信念和決心,堅持寫下去,他終於取得成功,一生中出版了560多本書。如果他看到700多篇退稿而退卻下來,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就了。

(3)不要怕艱辛,要舍得吃苦

有些人對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羨慕不已,卻很少琢磨他床下幾麻袋的演算草紙;有些人對NBA球員的聲譽津津樂道,卻很少去想他們每人究竟灑下了多少汗水。因此,千萬不要光羨慕別人的成果,要準備下些苦工夫才行。

5.集中於一,擺脫無聊事物的幹擾

追求成功者要學會擺脫,隻有擺脫掉不必要的和不重要的東西才能在重要的方麵做出成績。

史蒂芬·柯維指出:一些人不能集中精力於重點工作,常常是由於自己擺脫不開周圍的幹擾,在這些人看來,樣樣事情都不能不做,都不能不認真做,對每個人都需要密切聯絡,而不能有絲毫的“冷漠”。於是周圍的人和事像無數條繩索把他緊緊纏繞,自己完全失去了主動權。如果經常處於被動、應付的局麵,必然做不出成績來。得與失是一對矛盾,有得必有失,欲得之,必先失之。為此,若想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必需要善於擺脫無聊事物的幹擾。在這裏我們建議幾條擺脫不必要幹擾的有效方法:

(1)學會擺脫事

有時麵前會有數件甚至數十件工作,怎麼辦呢?“五馬分屍”總不是個良策,同時去捉幾隻跳蚤,結果是一隻也捉不住。惟一的辦法是按照自己的標準有選擇地先抓住一二件事集中力量去做,把其他事情擺脫掉。擺脫的辦法是:取消一部分工作,分給別人或委托別人做一部分工作,推遲做一部分工作,花精力“對付”剩下的一部分工作。

(2)學會擺脫人

我們常被許多人所包圍,辦公室常常是門庭若市,下班到家後來訪的也是摩肩接踵。怎麼辦?如果對每個人都認真接待,聽其傾訴,有求必應,那就會耗費很大精力而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好辦法仍是擺脫。不過,擺脫人比擺脫事更難。有經驗的、精明的新聞人物對記者的包圍頗有一套辦法,對自己想要闡明的問題,利用記者的發問借題發揮,大發議論;而對不想闡述的問題,常采用“無可奉告”的方法予以擺脫。但僅此方法還不行,還得采用所答非所問、一言以蔽之、含糊其詞、籠而統之、大帽子底下開小差、踢皮球以至借故離去等方法突破記者的重圍。他們對待記者,既不失禮貌,不得罪,又不被牽著鼻子走。你想成功嗎?那就應該學點這種藝術。

(3)要學會擺脫過去

專心致誌,不念“昨天”。對“昨天”應持的態度是:繼承、發揚和修正。對過去決定做的事(包括正在做的和尚未做的),要查其必要性,任何事情如果無法證明其確屬有效及確屬需要,便應立即放棄,刪除過時和無效的計劃,不要把有限的精力和資源填補昨天的並且證明無多大成功希望的窟窿,不要為了“體麵”而懷抱過時的東西。擺脫過去,還包括當把一項新的任務委托給一個人幹的時候,要免去原有的一些任務,不把原有負荷減輕,再有才幹的人也難以在新的工作中做出較大的成績。在人員方麵應吐故納新。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去,對過去的成功和錯誤都不要當作包袱背上。同時,還要善於在感情上擺脫過去。每個人的過去,都會有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有過怨恨和悲傷,包括不順心的人際關係、上下級關係。對這種感情要盡快擺脫,更不要把它帶到新的工作關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