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把孩子當成測試毒空氣的“試紙”(1 / 2)

別把孩子當成測試毒空氣的“試紙”

文 | 童彬原

據人民網9月14日消息,樂清市北白象鎮第九小學“21名學生流鼻血事件”評估報告已出:係校內教室中甲醛和苯超標,以及學校周邊工廠排放的有害物質汙染空氣所致。

9月4日起,樂清市北白象鎮第九小學,開學伊始陸續有19名小學生突流鼻血。9月6日,學校被迫急救停課。9月9日,又有2名學生流鼻血住院,總共導致21例罹患疾病。

此外,另據9月14日《北京青年報》報道,因為環境汙染,溫州小學生流鼻血學校附近社區,4年超過一百多人死於癌症(白血病)!

9月13日,樂清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由樂清市紀委牽頭介入調查“21名學生流鼻血事件”,根據事實情況,依法依紀對事件5名相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對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北白象中隊中隊長、

市教育局北白象教育學區輔導中心主任、市國土資源局北白象管理所所長等人予以停職檢查。

戕害孩子的“罪魁禍首”找到了,是有毒空氣,具體來說,一是新建的白象鎮第九小學裝修時,使用的油漆中含有大量甲醛和苯;二是工廠排放的有害物質汙染空氣所致(主要是鉻酸霧)。

事情至此,貌似可以告一段落。隻是,我們就能心安理得,長籲一口氣?老童我以為,遠遠不能!

首先,令人側目的,是中央電視台報道的浙江省衛生廳專家組得出的四點結論——“兒童是鼻(子)出血易感人群”,“不良空氣導致鼻腔黏膜出血擴張、糜爛等病變”,鼻子出血是在“原有局部病變基礎上”,乃至“小部分學生存在心理應激反應”。

以上這種“字正腔圓”、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專家結論,給人的印象是問題剛剛發生,似乎遠遠沒有那麼嚴重,甚至有點“大事化小”、不必驚詫的感覺。然而,甲醛、苯毒和鉻酸霧,對孩子身體究竟有什麼不良影響,會不會有後遺症?

很遺憾啊,答案未見隻言片語!

而從某種悲催的意義上來說,我們這些“置身事外”的人,必須“感謝”這些可憐的孩子,正是他們的“易感性”、“原有局部病變”,讓他們成了可悲的“試紙”——試想一下,假如此地沒有白象鎮第九小學,沒有這些流鼻血的孩子,戕毒健康的甲醛、苯和鉻酸霧,還會肆虐多久?

假如不是發生在小學生這個社會注目的焦點身上,問題即使被發現,又能得到怎樣的處理?

老童我以為,結果恐怕不容樂觀。因為之前的大量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有些地方的環境被汙染,問題也被發現,有的甚至被媒體曝光多次,卻也“這裏的黎明靜悄悄”。不必諱言,這從一個側麵表明,個案的成功處置,並不意味著類似問題的標本兼治;個案的快速處理,並不意味著這種處理模式就可以成功複製——如何舉一反三,如何亡羊補牢,如何把個案中的共性問題,提到議事日程、納入解決程序,恐怕更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多用點心!

而在相當意義上來說,也正是一些職能部門的失職,導致問題發生、堆積,最後坐大為禍——溫州“21名學生流鼻血事件”,便是明證。

老童我還想說句誅心之論,如果不是小學生流鼻血,職能部門焉能“迅疾”發現甲醛苯毒和鉻酸霧肆虐?顯然,在這一事件中,小學生流鼻血成為了測試有毒空氣的“試紙”——這種等到對老百姓生命健康帶來影響,乃至戕害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毫無疑問遠滯後於老百姓的期盼與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