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的春》農村好聲音
生活
作者:亞伯
“主旋律和中國夢能不能畫等號?《臘月的春》講的是甘肅農村‘雙聯’的事情,這種題材是比較難寫的,弄不好就是高大全,就是口號,觀眾根本坐不住。”導演陳逸恒對《大眾電影》記者說。的確,這部以西北農村為背景的寫實主義作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在主旋律框架裏把一個中國夢的故事講得合情合理。
2014年3月16日下午,甘肅省蘭州市華影飛天影城,《臘月的春》首映禮。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以及甘肅省委、甘肅省文聯等單位領導齊聚一堂,用甘肅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電影處處長嚴肅的話說,這樣盛大的電影首映禮在甘肅曆史上前所未有。應邀到場的近500名觀眾,把一個300座的影廳和一個170座的影廳擠得滿滿當當。影片放映結束後,《大眾電影》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走出影院的觀眾,他們都對故事裏濃鬱的甘肅鄉土鄉情表示認可,也為故事主人公臘月的執著與淳樸而感動。
黃土地上的中國夢
《臘月的春》取景於甘肅隴東,窯洞、黃土塬是極富地域特色的景觀,剪紙、香包、民歌等文化元素的植入,再加上甘肅方言的對白,共同確立了影片的“黃土基調”。主要演員均為甘肅本地人,包括男女主角在內,絕大多數都沒有大銀幕的表演經驗。恰恰是這份純真以及與腳下土地的契合,讓演員們的眉宇間都滲透出別致的西北風味。
這個以農村為主舞台的中國夢故事,在小格局裏隱含著大視野。不僅對村幹部的敷衍進行巧妙的諷刺,也對城鎮化改革以來,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進行了側麵描寫。主人公臘月的家庭便是鮮明的案例。爺爺重病,無法勞作,弟弟還在上學,希望能夠走出農村,好勝心極強的臘月便成了家中的“頂梁柱”。這個角色性格剛烈、頗有主見,熱愛民歌,眼神裏又飽含農村姑娘的懵懂,與《黃土地》中的翠巧十分相像。
臘月在麵對人生選擇時所表現出來的冷靜與大氣,體現出現代農村女性的獨立思想;劉為民的妻子、村長的妻子在家庭中的主導性,也體現了女性的強勢。毫不誇張地說,《臘月的春》洋溢著女權主義思想。它捕捉到了當下的時代大勢,並通過戲劇化的手法與典型性的人物性格對其加以放大。蘭州電影製片廠原廠長焦炳坤說:“影片中農村女性不僅對男權與傳統觀念進行著顛覆,並正在打破女性傳統社會角色的框架,這對農村婦女解放有著重要的意義。”
導演:陳逸恒
編劇:楊曉文/丁海峰/高國宴/石斌
主演:劉娟/吳尚澤/肖利濱
上映日期:2014年3月16日(中國)
類型:劇情
標簽:農村/民歌/女權
電影講述一個中年作家漫步在羅馬,拾尋逝去青春記憶的故事。這張雙碟原聲曲種多樣,充滿詩意,有鼓點、大提琴、吉他,及淺吟低唱的意大利女聲,透出古典與現代的交相呼應,如影片一樣華麗感十足。
La Grande Bellez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