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和歌(1 / 2)

天清氣爽,惠風和暢,白白的衣裳翻卷出朵朵的細浪,男子的嗓音輕柔溫和,淡淡的在空中飄散。

“和歌,古典格律詩歌的總稱,大意即為大和之歌。其形式包括長歌、短歌、片歌、連歌等。和歌始於六七世紀,根據最早的詩集《萬葉集》記載,第一首和歌作於公元757年。它以和音為基礎,多用枕詞、序詞,聲調莊重、流麗。

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來愈多,現在已占了絕對多數。因此,現在我們雖仍稱和歌,但主要指短歌。而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和歌受中國五言絕句、七言律詩的影響,因此出現了例如短歌這種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長歌,最後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結尾。除了短歌之外,更短的便是俳句,它也是定型詩五七五的格式,隻有十七個字。而除短歌、俳句之外,有一種非定型自由體詩歌,被稱為現代詩。定型詩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現一個人的複雜心理。所以出現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詩而從事現代詩的創作。

和歌在形式上也有一定的格律。長歌,以五、七音為一聯反複吟詠,最後一聯以七音結束。一首長歌一般以三聯以上、全歌形成奇數聯為常見。長歌一般為敘事詩。歌後附有一到數首“反歌”。有研究它的專家認為它來源於中國春秋時代賦的反辭。反歌的任務為概括性地吟詠長歌的主要內容,或補足其歌意未盡之處。這種反歌同時也是獨立的短歌,它們的格律相同。長歌的篇幅長,為了不流於單調而增強變化性,多用對句、序言和枕詞,即指一般與歌意並無直接關係的墊詞等。同時,也要自始至終保持一氣嗬成的緊湊感,需要統一全麵的構思,寫作較難。一首長歌往往形成前緊後鬆、感人的力量逐漸減弱的情況,因此它的存在時間並不很長。近世,除個別人尚有吟詠以外,幾乎瀕於絕跡,其他各類歌也相繼消亡,隻剩下短歌與後起的俳句遺留下來。

短歌,句式為五、七、五、七、七。五節三十一音,屬於抒情短詩。它是和歌的主要歌體,是古典詩歌的基本形態。它的格律,在造型上對於日本人來說,屬於最適當的詩的形式。自古以來,日本歌壇對短歌的風格和形式特點,有所研究和論述。一般認為,短歌風格和形式特點的演變,大體上有“萬葉調”、“古今調”和“新古今調”,稱為短歌的三大風格。“萬葉調”指《萬葉集》中的短歌風格,表現為質樸、真率而感情濃重,現實性和直觀性較強,較少重視形式和技巧。短歌的五、七、五、七、七的五節三十一音中,每一個音可能是一個詞,每一節也可隻有一個詞或一個詞組或短語;在一節組成一個詞的時候,要用兩節以上才能組成一個詞組或短語,直到一句。因而,就發生一個章法上斷節的問題。《萬葉集》較多的是在第2節或第4節處斷句組成一個詞組,也就是說,一般不在第一個五、七兩節處,就在第二個五、七兩節處斷句,因而稱萬葉調為“五七調”。《古今和歌集》由於逐步形成貴族的主觀的纖細優美流暢的風格,注重表現技巧,而較多地在第3節,就是五、七、五處斷句,因而稱為“七五調”,也就是“古今調”。“新古今調”主要指以《新古今和歌集》為中心,在“古今調”的基礎上形成的第1節或第3節斷句技巧的進一步運用。在古歌中加進新意、但還能看出原歌麵貌的作法,在《新古今和歌集》中也占有最多的數量。從內容和風格來看,“新古今調”以浪漫主義方法反映貴族日趨沒落的生活情趣,感官性(主要是繪畫和色彩方麵)、音樂性和象征性傾向較強。

短歌的格律,還有“多音”、“少音”的靈活性,就是在每節中,主要是第1和第5節中,可以“多音”或“少音”,一般以增減一字為常見。這些通稱為“破調歌”。

作歌的方法,主要是個人創作,也有集體的創作活動,主要的集體創作活動稱為“連歌”,類似聯句。它的作法是把一首短歌分為長(五、七、五)、短(七、七)兩句,由兩人以上的作者輪流聯句。在平安朝時代,多是聯詠長短二句合為一首短歌的“短連歌”,後來以聯詠多首短歌的“長連歌”為常見。長連歌的形式,有百韻、歌仙、44韻、50韻、千韻、萬韻等。連歌的第1句稱為發句或起句,第2句稱為脅句或配句,其次為第3句、第4句等,最後一句稱為結句。此外,還有“題詠”、“句題和歌”的作法,也就是命題作歌。命題有事前示題和當場出題二種。

由於隻有三十一音,所以短歌必須在遣詞練字上狠下功夫,因此簡潔、含蓄、雅淡等便成為它的主要特點。而連歌大多是比賽作詩技巧的一種文字遊戲,很少產生有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