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封王(1 / 2)

並州之戰,牽動了無數人的心緒,羌胡之地匈奴被夷滅的消息在董卓正式上表表奏之後,以董卓如今的地位已幾乎是賞無可賞,升無可升了,袁隗為此撓破了頭皮,照他的意思,自然是不願搭理與董卓的,隻是夷滅外族這種功績,即便是與昔年的衛、霍之功也絲毫不相讓,在天下士人、百姓的矚目之中,袁隗隻得聽從身邊幕僚的話,以捧殺之策為董卓請旨封王。

封王之事,自大漢曆朝以來,幾乎就沒有過以異姓為王的,幕僚以捧殺為策進言之後,頓時就成了袁隗眼下唯一可用的主意,隻是偏偏,隨著並州之戰的落幕,自壺關回返途徑洛陽的袁術意外得了消息後就鬧騰了起來,誓不同意董卓封王之事,在袁術的腦袋想來,封王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無論怎樣也不能砸到董卓頭上。

對這些,董卓是一點也沒有上心,在上表之後,董卓就傳令各地開始募兵,如今雍、涼、益三州之地書院已經開設建成,暫時已不再需要大筆的錢財投入,在緩出手後,董卓自然就想到了並州之戰時兵力捉襟見肘的事情,而隨著五州之地的調整,董卓將各地駐守的精銳大部分調遣回了京兆各處屯紮,在留守的精銳的基礎上招募士卒,雖然沒有原來的士卒那麼精銳,成軍卻相對容易一些,董卓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在調整中將各地的士卒都調派了回來的。

作為進入雍州的屏障,潼關與函穀關原本屬於舊京兆的範圍,在董卓重新劃分了京兆的地域後,兩個關隘就自京兆直屬中獨立了出來,如同一開始的選擇一樣,在守將上董卓選擇了高順、嚴顏兩人。

新京兆之地,隨著數十萬大軍陸續湧入,頓時變得有些擁擠起來,不過因為當年進入雍涼後董卓就有過一次軍改,這一次倒是順當了很多,近三十多萬大軍中,董卓再次裁汰掉其中年齡已經超出標準的,餘下的人與原京兆戍守的士卒一起被重新打散重組,五十五萬大軍被分成了十部分,除了隸屬於京兆的戍衛十萬外,其餘每部五萬,除了“飛熊”與董卓的親衛完全是由騎兵出城的以外,其餘的全部被調配成了騎步結合,以兩萬騎兵三萬步卒為標準設立。

當然,董卓的親衛完全不在這四十五萬之數中,不說別的,單隻是如今許褚統率的親衛“虎衛”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五萬,而早年就作為董卓親衛的董悍、董勇兩個麾下也有著近五萬之眾的親衛,被董卓稱之為“近衛”,而原本是充作董卓親衛的飛熊軍則是完全的自董卓的親衛中剝離了出來,不過雖是如此,飛熊的建製卻是被董卓保留了下來。

四月時,隨著春意更勝天氣越發的熱了後,在李儒的運作之下,身在洛陽的袁隗終於抵不住天下芸芸眾生之口,在將袁術踢回了淮南之地後便為董卓請旨封王,隨即董卓推辭謙讓,再三之後,於長安城中登位稱王,因身在雍州而以雍為名,號為雍王,天下間嘩然一片,誰也沒有想到袁隗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此做。

袁隗也沒有想到,董卓封王,非但沒有將天下眾人的眼光吸引過去,遭受世人的口誅筆伐,反而是自己惹得一身騷,得了罵名不說,就是朝堂之上,原本被他強勢鎮壓下去的那些漢室忠臣也再又跳了出來。

四月底,袁術在壽春不經上表即已自稱為王,傳詔天下以彰其威,如此一來,袁紹頓時也坐不住了,顧不得與劉虞、公孫瓚對峙正急,亦親身返回鄴城不甘落後的自封為王,袁隗在得知消息後雖然急急替兩人討了旨意,然而兩人的作為卻是讓不少明眼人看不過眼直斥喝罵起來,袁家的聲望頓時一落千丈。

自然,有人看不過,卻也有人興奮異常,袁術、袁紹兩個先後稱王後,兩人麾下的將士就被其大肆封賞起來,隻是郭圖投降、許攸身亡,對袁紹還是有些影響的,不過郭圖投降的消息因為董卓這邊的刻意隱瞞,消息傳到袁紹耳中的時候就成了郭圖也是身亡,其家中百餘口人倒是沒有受到袁紹的刁難責罪,至於朱靈,袁紹甚至都已經忘了還有這人,再加上袁紹忙著征戰幽州以及大封群臣,根本就沒有放心思在這上麵,董卓這邊幾乎就沒費什麼力氣就將兩人的家眷接回了長安。

對袁紹兄弟兩個放肆的動作,趁著幽、並烽煙之下悄然取了兗州全境的曹操在得了消息後隻是冷冷的不屑一笑,打小兒一起長大,兩人是什麼德行曹操心中很清楚,如果說董卓的稱王還有著朝廷的大義在的話,兩人則完全就是心中野心的膨脹罷了,不過曹操同樣有著憂慮,如今的他可算是被袁家三麵重圍了,雖然他與袁紹兄弟兩個都有著不錯的關係在,可是在這爭雄天下之中,誰又會在意這麼一點一絲的關係?如此在荀攸的建議下,攻略徐州就被曹操擺上了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