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樂的中堅派
LIFESTYLE
作者:倪敏
2014年古典樂界最重大的損失,必定是指揮大師阿巴多的離世。在無限惋惜的同時,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曾經的青春派音樂家們正式成為音樂廳的中堅力量。3月初,實力強勁的指揮家丹尼爾·哈丁和鋼琴家王羽佳,將聯手攜英國第一樂團倫敦交響樂團來華,先後登台北京、廣州和香港,向我們展示“中堅派”古典樂的實力。
說起哈丁和王羽佳,其實倆人都算是阿巴多的“嫡係”。1994年,年僅19歲的哈丁被阿巴多選為柏林愛樂樂團的助理指揮,多年後,有人說他“移植”了阿巴多完美的左手。而王羽佳在22歲的時候,第一次被阿巴多邀請合作了2009年琉森音樂節的開幕音樂會。可以說,這兩個人都深得大師真傳。
巧合的是,2009年阿巴多曾帶著王羽佳一起,將琉森音樂節移師北京,重現了那場開幕音樂會,演出了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協奏曲》和馬勒《第一交響曲》。而此次哈丁與王羽佳將合作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並和樂團合作馬勒《第一交響曲》。在沒有任何設計的情況下,他們將完成一次對大師的致敬,同時也讓中國樂迷有機會聽到與阿巴多不同的音樂演繹。
哈丁說,“阿巴多大師身上有一種難以置信的優雅,能帶出別的音樂家帶不出的音樂。”其實,這一點在他身上也有所體現。在同輩的音樂家中,哈丁老成持重,像極了阿巴多年輕時候的作風。而哈丁的音樂,理性、線條明晰,完全不像另一位如日中天的指揮家杜達梅爾那樣激情火爆。盡管兩人年紀相仿,但哈丁顯然保有著英國牛津人的傳統。
這一套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和馬勒《第一交響曲》,將相繼出現在北京、廣州和3月的香港藝術節上。而3月1日在北京的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裏,兩位音樂家和樂團還將上演另一套曲目: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是卡》。
有意思的是,王羽佳去年和杜達梅爾錄製了一場現場演出,曲目也是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與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這兩首協奏曲。王羽佳對那次合作讚不絕口,似乎無論從個性還是音樂上來說,王羽佳都顯得與杜達梅爾更加投緣—他們一樣熱情洋溢、充滿活力。這次哈丁與她的組合,可謂是冰與火的碰撞,不知道在這兩首協奏曲的合作中,他們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當年阿巴多與王羽佳的合作,多少就有這樣的碰撞。王羽佳錄製的第一張協奏曲專輯,就是和大師合作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在大師的指點下,年輕的王羽佳被融入到音樂中去。而如今麵對哈丁,逐漸成熟的王羽佳或許會爆發出不同的力量,他們手中音樂的抗衡與交融或許更值得期待。
無論如何,大師已去,中堅派的音樂是他們自己的,也是新時代的聲音。我們不能期望他們複製前人的經典,更應該凝聽他們對音樂的理解。這次聯合有著110年曆史的倫敦交響樂團,我們聽到的將不僅僅是曆史,或許還將是古典音樂的未來。當王羽佳穿著短裙走進音樂廳時,我們就會知道,他們和大師已經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