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科學探索者(1 / 3)

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

誰想得到兩個社會底層的兄弟,竟讓人類飛上了高空;而這由下而上的過程,又經曆了多少挫折。

雖然裏立·安德魯並沒有應用什麼發動機之類的機器,但他確實飛了起來。

50年前,俄亥俄州的鄉村發生了一件極小的事。至少在當時是一件小事,但以今天的眼光看,它卻使全人類的生活為之改變,它影響之大,福及後世人類。

關鍵性的那一天,奧維勒·萊特(Orville Wright)進入俄亥俄州帝通圖書館拿出一本書閱讀,那是描繪德國人裏立·安德魯乘坐一對巨大風箏飛上天空的故事。萊特讀了之後徹夜難眠。人們若能在空中飛翔是多麼美妙的事呀——他對此深感著迷。第二天他告訴他的哥哥威魯勃,也立刻引起了威魯勃的興趣。因此兄弟二人便開始一起研究,發明了萊特式飛機,萊特兄弟的名字也從此永垂不朽。

兄弟二人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中學時中途輟學,但是,二人都擁有比大學畢業證書更重要的東西。那是什麼呢?那就是豐富的構思及偉大的誌向。

他倆在孩提時代,曾跑到鄉間拾撿死馬死牛的骨頭,賣給肥料製造廠,還曾撿過爛銅廢鐵,賣給收買舊金屬的人。青年時合作辦過印刷廠,發行周刊,然而,不論從事什麼買賣,兄弟兩人都沒有忘記飛上天空的夢想。星期日晌午後,總是躺在山坡的向陽處,眺望白頭翁頭上的白點,隨風越飛越高。

不久,他們開始在自行車店製作風洞、做機翼隨風力的實驗。另外,他們還繼續做放風箏的研究,終於,一架大型風箏,也就是滑翔機製成了。它被搬上北卡羅來納州基迪·賀克斯的基魯山丘。選擇該地的原因是,那兒有不斷吹拂的海風,地麵還有起伏的柔軟沙地。

滑翔機的實驗持續了好多年後,萊特兄弟才將手製的引擎安裝在滑翔機上做成飛機。1903年12月17日是人類飛行史上最重要的一天。兄弟二人以丟銀幣的正反麵來打賭,決定由誰先搭乘飛機。結果是由萊特獲勝。當天是個寒冷多雲的日子,基迪·賀克斯的海岸寒風刺骨。半英裏內波濤洶湧,5個觀看他們飛行的人一邊以雙手摩擦取暖,一邊又蹦又跳以禦寒。然而,不管多麼寒冷,萊特卻不穿大衣乘上飛機,因為穿上大衣會增加飛機的負擔。

就在上午10時35分,萊特乘上已經發出噪音的飛機,兩腿一伸,向前一趴,拉上控製杆。頓時,“萊特式”飛機發出了轟隆的聲音,排氣管中吐出濃煙,輕輕地飄上了天空。一上一下、搖搖晃晃飛行了20秒鍾,便在100英尺處的沙地上著陸了,這是人類最早的飛行。

但這是一次偉大創舉!這是文明史上的一大轉機。人類自太古時代的夢想終於實現了。這是將人類的雙足離開地麵飛向天空的開始。

萊特說——雖然已經飛上天空了,卻不值得驕傲,如果認為這就是飛行,那就照那樣飛行吧!——他隻說了這句話。

首次試飛成功的實驗機,現在被保存在首都華盛頓。

我對飛行並不太喜愛。小時候雖曾躺在床上夢想飛行,但那種興奮隻有童年才有。但萊特兄弟一直潛心研究並改進他們的飛機性能,並不因年齡增長而就此滿足於現狀。

萊特兄弟兩人均是溫厚和氣的人,而且,將名利看得冷漠。某日,哥哥威魯勃從皮夾中取出手帕時,有條紅緞帶飄落在地上,“那是什麼呀?”妹妹問道。“啊!這個呀!我忘了告訴你,這是今天法國政府授給我的雷君·得魯奴勳章的緞帶。”

萊特兄弟篤信基督教的教義,星期日絕對不飛行,因為要做禮拜。曾有一次,西班牙國王在星期日要乘坐飛機,特別下令讓他們飛行,卻被兩兄弟斷然拒絕了,雖然貴為西班牙國王,也不能使他們違背基督教教義啊!

兄弟二人終身未婚,他們的父親曾說——不論是哥哥或弟弟,在妻子及飛機之間,無法兼顧二者,隻能取其一。於是,兄弟二人終身不娶而選擇了飛機。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他的快樂,不需要從任何人身上取得好處,他輕視金錢名聲或禮讚,可是他知道,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快樂,在小提琴上或劃船時也可以尋求到快樂——愛因斯坦的小提琴,確實占據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什麼事能比小提琴更使他感興趣呢?

數年前,我和朋友在德國南部某個鄉村散步時,同行的朋友突然止步,指著二樓的窗口對我說:

“你看見那兒有個小窗子嗎?”他說。

“那就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誕生的地方呢!”

當天下午,我拜訪愛因斯坦的叔父,並和他交談。他的叔父是個平凡的人,這並非不可思議的事,就連愛因斯坦小時候,也絕不會有人想到他會成為偉人一樣。然而他卻是當代智慧最高的人,也是古今第一科學家。50年前,他是一個遲鈍、羞怯,而且發育很慢的孩子,他的腦筋很鈍,連說話表達都有困難,老師們一致認為他是令人頭痛的人物,父母親也為他反應遲鈍的資質感到擔憂。

某天早晨,愛因斯坦被驚醒,並且發覺自己突然成了世界聞名的人物。那時,他隻不過是一名數學教授而已,卻成為世界五大洲各大報刊爭相報道的對象——真是令人驚訝。

當時,愛因斯坦隻是一位科學家,而他的名氣卻不遜於世界重量級拳王傑克·狄摩帕斯。愛因斯坦自己也莫名其妙。事實上,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這個叫做愛因斯坦的人,和他所提出的“相對論”一樣,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大家皆熱衷於名與利,他卻嗤之以鼻。例如有一次,他坐船橫渡大西洋,船長特意地叫他住到上等艙,卻被他拒絕了,他寧願到三等艙而不願受到特別優待。

50歲生日時,德國政府頒贈各種獎章給他,並在波茨坦市給他建銅像,象征全德國人民對他的尊敬,甚至還贈予他房子和遊艇。

然而,不過20~30年的光景,他的財產全數被沒收充公,隻好黯然離開祖國。滯留比利時期間,他住所的大門深鎖,每晚都有警官守候在他的床邊,隻因為他是猶太人。

不久,他前往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附屬的高等學術研究所任教。初到紐約時,報社記者的采訪使他不勝其擾。所以在船尚未靠岸時,他就要求先行下船,然後搭車離去,失去蹤影。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能了解“相對論”的人,全世界隻有12個人而已。因此研究相對論的書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版。

他對“相對論”有如下淺顯的說明——在美女身旁1小時,有如1分鍾般短暫;而在火爐上坐上即使隻有1分鍾,卻有如1小時般難過——這個就是“相對論”的原理了。

我們的確可以了解,若是有所懷疑,不妨作個試驗。當然嘍!我寧願選擇在美人身旁,而你就坐火爐上吧!

談到女人,愛因斯坦曾經結過兩次婚。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兩個男孩都非常優秀,具備了天才的素質。已去世的愛因斯坦夫人曾說過:“所謂的相對論,我不了解,但是,我知道身為人妻應該充分了解丈夫。”

他夫人有時會邀請朋友到家裏來飲茶,而她也會邀請丈夫到樓下與朋友見麵。他卻生氣地回答:“我不去,絕對不去!我三番兩次被打擾而不能讀書,像這樣的家,我受不了!我要離開此地!”

他夫人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幾句好話,使愛因斯坦由二樓下來,加入她們飲茶的行列,這是他必需的休息時間。

他夫人說,他在思考事情時總是有條不紊的;然而在生活上卻是雜亂無章的。想做的事情,隻有在想做的時候才做。而在日常生活上,隻有兩個原則:第一,絕對不做硬性規定;第二,絕對不被他人的意見所左右。

他的日常生活非常簡單樸素,穿著發皺的舊衣服走來走去,幾乎不戴帽子,在公車上邊吹口哨邊唱歌、怡然自得。

我認為,他的相對論遠不如他的幸福哲學意義更加重大,這是非常好的人生哲學:“我的幸福是——不期望從任何人身上得到好處!”他自己如此說。

他不求名利,也不冀望任何人的褒獎。不論是作研究、或拉小提琴、或乘坐遊艇,都是非常單純的,幸福由此而生。

愛因斯坦最愛拉小提琴自娛。他自認為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中是件愉悅的事,並借著拉小提琴來體驗想象。

有一次,在柏林乘坐電車時,因為服務員找回的零錢不對,他要求服務員重數。服務員於是重新核對金額,發現並沒有錯誤,服務員把錢交給他時說:“連數字都不會計算的人,實在是傷腦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