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之所以天生懶惰或者變得越來越懶惰,一方麵是所處環境給他們帶來安逸的感覺;另一方麵,人的懶惰也有著一種自我強化機製。由於每個人都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貪圖享受便在所難免。
此時,如果引入外來競爭者,打破安逸的生活,人們立刻就會警覺起來,懶惰的天性也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受到節製。
所以,善待你所麵對的壓力吧!千萬別把它當成你前進的“絆腳石”,而應該把它當做你的一劑強心針,一台推進器,一個加力擋,一條警策鞭。歡迎生活、工作中的一切壓力吧,因為它們的存在,才讓你成為一隻旋轉得越來越快的陀螺。
正確的態度讓你的能力得以施展
如果把一個人的工作事業比喻成一座大廈,那麼能力、才華就是一磚一瓦,沒有它們,大廈是不可能建立的,因為這是構建大廈的基石。一個人的態度好比建築設計師的大腦,它能決定把大廈設計成什麼式樣,也能決定用哪些磚哪塊瓦,以及怎麼用。如果態度出了問題,整座大廈的建築也將出現錯位,隻有正確的態度才能讓你的能力與才華得以施展。
張藝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對電影藝術的誠摯、熱愛和忘我投入。正如傳記作家王斌所說的那樣:“超常的智慧和敏捷固然是張藝謀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驚人的勤奮和刻苦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拍《紅高粱》的時候,為了表現劇情的氛圍,他帶人親自去種出一塊100多畝的高粱地;為了“顛轎”一場戲中轎夫們顛著轎子踏得山道塵土飛揚的鏡頭,張藝謀硬是讓大卡車拉來十幾車黃土,用篩子篩細了,撒在路上;在拍《菊豆》中楊金山溺死在大染池一場戲時,為了給攝影機找一個最好的角度,更是為了照顧演員的身體,張藝謀自告奮勇地跳進染池充當“替身”,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攝影師滿意為止。
1986年,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被吳天明點將出任《老井》一片的男主角。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張藝謀接到任務,二話沒說,下農村了。
他剃光了頭,穿上大腰褲,露出了光脊背,就吃住在太行山一個偏僻、貧窮的山村裏。每天他與老鄉一起上山幹活,一起下溝擔水。為了使皮膚粗糙、黝黑,他每天中午光著膀子在烈日下暴曬。為了使雙手變得粗糙,每次攝製組開會,他不坐板凳,而是學著農民的樣子蹲在地上,用沙土搓揉手背。為了電影中的兩個短鏡頭,他打豬食槽子連打了兩個月。為了影片中那不足一分鍾的背石鏡頭,張藝謀實實在在地背了兩個月的石板,一天3塊,每塊150斤。在拍攝過程中,張藝謀為了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真跌真打,主動受罪。在拍“舍身護井”時,他真跳,摔得渾身酸疼;在拍“村落械鬥”時,他真打,打得鼻青臉腫。更有甚者,在拍旺泉和巧英在井下那場戲時,為了找到垂死前那種奄奄一息的感覺,他硬是三天半滴水未沾,粒米未進,連滾帶爬拍完了全部鏡頭。
張藝謀因此而榮獲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中國第11屆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第8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導演吳天明這樣評價說:“如果我們的專業演員都能下藝謀這樣的苦功,我國銀幕上虛假的表演不是可以大大減少嗎?如果我們的電影創作者都能像藝謀那樣全身心地撲到事業上,中國電影還愁趕不上世界先進水平嗎?”吳天明的這段話,對於我們每個人,事實上都是很好的詰問。
在電影界,還有兩位大家熟知的人物,他們對工作的態度、他們的敬業精神著實令人欽佩。他們就是影星劉德華與電影人王晶,這兩個人被業界戲稱為“勞模”。
王晶在稱讚劉德華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現代的年輕人有誰能有劉德華七分的勤奮,那麼他想不成功都難。”麵對記者的提問,劉德華自己也曾如此評價過自己:“演戲要講天分。有人天賦很高,他一出手就水平不凡。但也有些人本身天資一般,那想成功就要付出超過常人的努力。我代表的就是這樣的一群人:希望有自己的事業,但並不是天才。我的努力就是為了告訴他們,隻要你願意,你也可以和我一樣。”